“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临时校规”中,甚至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据称,这些“临时校规”的出台,与近期进行的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关。为了迎接检查,各高校参照考评标准,纷纷召开会议、印制传单、群发短信,临时修正或禁止了某些行为。

新闻报道所提到的“临时校规”,追溯起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出现在大学校园了。那时,一批高校为进入211行列,纷纷接受相关部门的评审,其中就有文明评估。在文明评估中,每所学校“如临大敌”,编印了迎评手册,要求师生背记,出台了若干校规,要求学生在评估期间必须配合。后来,这些做法,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发展到极致,有的学校还把学生编成情报组、答问组、调查组,分别被要求完成收集情报、在课堂上配合主动回答问题、在校园中随机应对专家提问等任务。

结局,大多不了了之。事实一再证明,高校出台“临时校规”不是问题,不出台才是问题。前者在评估组织者看来,是体现对评估的“重视”,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不把评估当回事。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学领导明白,这就是做给领导看的,上上下下均是临时配合。

要治理“临时校规”现象,需要治理的正是这种“对上负责”的办学思维。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直指这种办学思维,要求教育的管办分离。

但眼下事实表明,这一发布于去年7月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也变成“临时”性的了,就像文明评估结束之后,临时校规全部失效一般,教育还是回到老样子。这是因为《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也没有摆脱“对上负责”的办学思维——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所以,要推进其所描述的改革,需要有新的机制,包括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生自治委员会,通过真正赋权师生,让教育部门和学校行政机构的权力受到制约,从而必须对师生负责、办学质量负责,而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指派教师、学生,将他们作为教育政绩的摆设和工具。

过去近20年中,上述做法反复出现在各个高校,虽屡有媒体曝光,指出这是形式主义与弄虚作假,但现实却无改观。这种“做法”能维系20年,成为“传统”,本身就值得思量。——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一件事有违教育规律,被舆论反复批评,却我自不动,那么问题就不在某个学校,而在整个环境。然而,假如某一当事学校能公开道歉,其他学校无则加勉,是治疗之策,关键也在环境问题了。

' />
5月4日,广州16中的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一号线东山口站和烈士陵园站举牌,呼吁众人“反对地铁一号线‘统一化’改造”,收集市民签名。“举牌哥”反对花9000多万元进行地铁“统一化”改造的行动,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地铁公司三度作出回应,并改变了初衷。(《中国青年报》5月19日)

一个小朋友撼动一项大工程,广州人应该骄傲!“举牌哥”陈逸华,认为一号线翻修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了“一站一景”的特色,加之一号线有一种厚重但不残旧的历史感,拥有和广州最匹配的自然形象,很能体现广州“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底蕴,于是买来晾衣竹竿,制成横幅,写上“请支持联名反对一号线‘统一化’翻新行动”等内容,3天时间就收集了300多个市民签名。

按说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神奇的事,但地铁公司能亲自照会陈逸华,显然离不开舆论及公意的推进。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是值得关注的:一是作为“举牌哥”的陈逸华,得到社会上一片支持声,此后在公众持续“围观”下,“举牌”就成为一次公共事件;二是陈逸华所思所想,基本契合大多市民的感受,当围观成为一种力量时,一个人的“举牌”必有庞大的“亲友团”殿后。而在事件演进中,权力部门的姿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尽管在可见的细节中,似乎并未窥见权力的颜色与姿势。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特别指出,陈逸华身上体现出的公民意识让人敬佩。官方尽管没有对“举牌哥”的行为性质做出盖棺定论式的回应,但其实于此而言,不回应是最好的回应——因其没有扼杀这种难得的市民精神,才使得地铁公司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可能。换言之,即便地铁公司在回应中存在瑕疵甚至虚与委蛇的成分,公权允许博弈就是最大进步。这种进步意义有二:既激赏了市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精神,又彰显了市政府的气度与胸襟。

对“举牌哥”的思考如果止步于赞美,显然浪费了其标本意义。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举牌哥”的牌子是举在别的地方……这个设想可能令人抓狂。比如为迎接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福建省部分高校出台临时规定, “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惟上是从、唯权力马首是瞻,所有善意的反思与质疑都可能成为破坏公共利益的“坏蛋”。如此,“举牌哥”可能被冷漠的市民吓回去,还可能被班主任抓回去,或被家长拖回去,更可能被城管打回去,最不济被警察逮回去。

如果“举牌哥”的牌子能举在其他地方,也还会有此般较为顺畅的结果,市民的心情或许会爽朗很多、幸福很多。

' />
“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福建部分高校为了迎接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纷纷出台临时规定,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临时校规”中,甚至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一中年男子慢吞吞地转过街角,正式进入某大学校门周边500米监控范围。在此轮值的学生积极分子和带班教授经目测,初步判断该男子“酷似领导”。他们迅速放倒了消息树。

学校投巨资建成的安全监控系统立即启动,对该男子进行精确定位,摄像头实时跟踪。该男子的影像资料传输至学校“文明指挥中心”,显示在中心监控屏幕上。仪器开始对该男子进行全面分析:肤白体胖,腹大如鼓,脂肪层厚腻,三脂高,重度脂肪肝;非体力劳动者,生活条件优越,有酗酒嫌疑,血液内酒精残余显示其平时最喜喝茅台和洋酒;双目涣散,布满血丝,眼眶乌青,夜生活过度;面无表情,显得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10秒钟之内,仪器便得出了结论:此人“酷似领导”!

校领导面色紧张地按下了面前的按钮,“文明指挥中心”立即红灯闪烁,全校各岗哨各部门同时进入“临战状态”。

“酷似领导”离校门还有400米、300米、200米……他老人家来到学校门口,由学校教师扮演的门卫和漂亮女生充当的礼仪小姐迎上前去,深深地鞠躬:“欢迎光临!”“酷似领导”一愣,挥了挥手:“嗯,不用客气。”很有领导派头啊!“文明指挥中心”里的人互相交换了会心的笑容。

“酷似领导”进入学校了!他老人家所到之处,学校“有关部门”悄悄而迅速地实施清场和管控,普通学生一律回避,学生会干部和层层选拔的学生积极分子进入“酷似领导”视线所及范围之内,或看书,或练习英语会话,或哼着主旋律歌曲从“酷似领导”身边走过。无一例外地,当“酷似领导”的视线投向他们时,他们都报以甜甜的微笑。

“酷似领导”漫无目的地闲逛了一会儿,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学生会主席整理一下左臂上的五道杠标志,调整好情绪走上前去轻声问道:“请问您需要帮助吗?”“酷似领导”大喜:“厕所,厕所在哪里?”学生会主席赶紧说:“请跟我来!”随即在前边带路,将“酷似领导”带往学校事先准备好的仅供贵宾使用的“专用厕所”。那里豪华气派,那里干净卫生,那里设施齐备,那里“味道好极了”……

许久许久,“酷似领导”从高级厕所中走了出来,一脸的轻松惬意。在无数眼睛和摄像头的追随下,他头也不回地离去了。全校上下都长出了一口气。“文明指挥中心”里,校领导交头接耳议论,最终达成共识:拉泡屎就跑,既没有亮明身份也没有要吃要喝,这位好像不是来暗访的领导。但不管怎样,省级文明学校评估都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因此,宁可错认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校领导意气风发地一挥手,各部门及人员又紧张起来,继续对进入学校周边500米的每一个人展开了监控……

' />
“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临时校规”中,甚至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据称,这些“临时校规”的出台,与近期进行的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关。为了迎接检查,各高校参照考评标准,纷纷召开会议、印制传单、群发短信,临时修正或禁止了某些行为。(《中国青年报》5月18日)

新闻报道所提到的“临时校规”,追溯起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出现在大学校园了。那时,一批高校为进入211行列,纷纷接受相关部门的评审,其中就有文明评估。在文明评估中,每所学校“如临大敌”,编印了迎评手册,要求师生背记,出台了若干校规,要求学生在评估期间必须配合。后来,这些做法,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发展到极致。

过去近20年中,上述做法反复出现在各个高校。这种“做法”能维系20年,成为“传统”,本身就值得思量。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一件事持续被舆论批评,认为有违教育规律,那么当事学校就应当向公众道歉,其行为也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进而其他学校当以此为戒,相关部门当调整工作方法,避免问题重演。

“临时校规”20年旺盛的生命力,首先意味着,在每次曝光之后,当事者并没有受到丝毫损害。高校在迎接各种评估中,曝出的丑闻并不少,但哪所高校曾为丑闻向公众道过歉,哪所大学的领导由此受到行政处分?事件的结局,大多不了了之。如此,纵有师生不满,但又能如何?


其次,事实一再证明,高校出台“临时校规”不是问题,不出台才是问题。这是目前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必然结果。由于学校被作为政府的下属机构,所以学校办学的价值导向,必然是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学校评估,学校必然高度重视,如果离评估标准有很大的差距,学校就会要求师生们在短时间中装出评估所要求的样子来。

对此,一种建议是,把评估、评价常态化,即专家不集中进校、不事先打招呼,而是分散进校、不动声色的观察,这样,学校无法准备,临时的做法难以管用,就会把学校的真实情况评价出来。这种设想不错,可问题是,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这种做法不是与自己为难吗?因为学校是自己的“下属”,如果“下属”问题很多,不是表明领导有问题吗?说到底,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想得到的答案是办学多优秀,而非办学有问题。所以,我们见到的是,每次评估得到的都是优秀、优良居多的结果。就像这次,假如福建高校个个“不重视”,急的不是学校,而是政府部门,所以,学校突击应对,是皆大欢喜的最佳选择。

要根治“临时校规”,需要治理的正是“对上负责”的办学思维。

' />
福建部分高校近期为了迎接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纷纷出台临时规定,有高校规定: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其他一些临时规定中,连叫餐、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叫停。(据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检查和迎检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所在的城市为迎接文明城市评比的检查,出台很多临时规定,采取很多临时行动,城市面貌确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是,检查一过,一切又都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质疑声就从来没有间断过,政府部门也下发禁令,治理泛滥成灾的评比检查。但奇怪的是,质疑归质疑,禁令归禁令,走过场的检查评比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还有比这更为奇怪的,就是被检查对象一方面觉得这种做法不合理,心存不满,但对于迎接检查却很理解,很配合。比如这次福建省的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一些大学生提出疑问:专家们在学校转几天就能给一个学校的文明下结论?究竟判断的是学校这几天文明不文明,还是近3年来文明不文明?这到底算不算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呢?但据记者了解,多数学生为了学校的集体荣誉,都表示愿意配合校方的临时举动。

这种看似正确的“集体荣誉感”很值得怀疑,其真正在乎的只是自己身处的小集体。在学生们的潜意识中,有些东西不能改变,那就只能尽可能适应。人人都看出形式主义的可恨、可怕,可是,既然存在,那就只能想办法应对。对于学生来说,评估标准、评估方式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而且,这种改变也不是难事,就那么短短的几天,应景一下就过去了。不管怎么说,自己的学校能够在几天之内突变成“文明学校”,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坏事,至少走出去脸上多一份光彩。

迎检者的这种心理,是形式主义的评比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这种心理很普遍,面对不合理的规则,我们常常看到沉默的大多数。多数人不是不知道规则的不合理,也不是不想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规则,而是都不想充当出头的椽子,都首先考虑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应对方式。“不要偏激”是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其实这里的“不要偏激”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懂。正是因为说出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成了“偏激”,才令搞形式主义的权力行使畅通无阻。

就在笔者写此文时,看到一篇新闻,说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孩子们日前在16岁的亚历克?罗尔兹(Alec Loorz)的领导下作为原告,起诉美国政府,控告政府在环保立法和应对温室效应上的“不作为”。如果在此次福建省省级文明学校评估过程中能够冒出几个“偏激”的学生,不仅真实汇报学校的现状,还向检查官员当面质疑评估标准和方式,他们才可称是未来的栋梁。

' />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师留给后人,尤其是大学如何办学的宝贵精神遗产。然而,福建高校最近有些匪夷所思的规定,恰恰与这种精神背道而驰。

福建多所高校近日流传“临时校规”,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甚至还有“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的标准答案。据悉“临时校规”的出台,与近期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关。

创建文明学校,实际上是学校自身形象的需要,也是把学生培养成人的需要。这应该是长期的任务,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日常教育和生活点滴的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断不可能毕其功于一时。在临近评估时突然出台规定,进行强化教育和突击训练,难免“临时抱佛脚,越抱越蹩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创建动机和思想,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容易激起学生反感,不仅影响创建的成效,更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际上对创建工作并无裨益。“平时不烧香”,“菩萨”哪会乐意显灵?

且看福建高校为学生准备和提供回答问题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降低了创建的档次。大学生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有着独立的人格。把一些应付评估和检查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先制作成“标准答案”作为“临时校规”,让学生照本宣科地背诵和回答,等于把大学生作为小学生来对待。应知应会的日常生活常识,这是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应该掌握的,作为大学生还需要这样郑重其事地刻意强化训练吗?这无疑影响了创建的层次和目标。

当然更大的危害还在于,悖离了作为大学最基本的办学思想。尽管福建高校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非常“单纯”,只是为着应付文明学校的评估,“临时校规”的约束力自然也是“临时的”,但其危害和后果,却不是“临时的”,可能贻害学生一辈子,因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将不会局限于应付文明学校的评估,这绝非危言耸听。只许学生按照学校提供的答案回答问题,要求按照学校的思路亦步亦趋,说穿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机器人”或者“应声虫”。而没有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学生放弃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学生如何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而提供标准答案的另一个目的,明摆着就是“教唆”学生说谎。因此,福建高校着眼于文明学校评估而推出的“临时校规”,不仅在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上更是有害无益的。不客气地说,用这样的“临时校规”培养学生,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恰好背道而驰,更不可能创建成功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学校。

原文地址:http://sns.fjnet.cn/space.php?uid=696884&do=blog&id=25293

' />
原文标题:雷人校规层出不穷是固有思维在“作祟”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出台规定,“自2011年5月11日起,凡早操旷到5次者,其所在寝室停电一天,以后每加一次停电一天。”此规定在人人网和微博上疯狂转发,不少网友大呼“被雷”。(5月18日《武汉晨报》)

又见“雷人”校规!此前网上就广为流传“十大雷人校规”,比如刷卡上自习;体重增加一斤罚款50元;不允许看湖南卫视;谈恋爱取消评优资格;男女不准牵手、挽臂、勾肩搭背同行,更不能追逐打闹等等。真说不清到底是现在的大学教育是怎么了,一边是校方大吐苦水,说现在学生难管,出台这些规定是为他们着想;一边是学生怨声载道,抱怨学校太专制,没有人性化管理。

套用一句流行语——“有高校的地方就有雷人校规”,这话一点不假。各所高校中或多或少都有类似校规,就连前阵子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称的北大也弄出个“会商”制度。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对于本校的不少规定也是苦不堪言,像听讲座打卡与奖学金挂钩、晨跑打卡……而报道中的此项规定之所以引发热议,笔者认为在于不仅在于粗暴专制的硬性规定,还是一种“连坐法”,牵扯到同寝室无辜的同学。“凡早操旷到5次者,其所在寝室停电一天,以后每加一次停电一天”的规定俨然是希望通过震慑的手法让学生们养成早起的习惯。但无疑是一种明显的“堵”的方式,而相对于此,“疏导”的方式应该是更为贴近现实的一种方式,因为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何必都用“幼儿式”教育方法。

诚然,社会上诸多不良习气侵入校园,已成蔓延之势,不得不足以重视。但纵观各地高校,往往是为了管理方便,恨不得消除学生的个性锋芒。当下是个提倡个性的时代,大学也是如此,只有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才能培养出创新之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出台的规定,以寝室停电相威胁,多少有些不地道。时下已进入夏季,武汉有“火炉”之称,停电之后,学生的生活学习势必被打乱。风扇不能用,学生怎敌酷夏;电灯不能用,怎么看书;电脑不能用,如何查资料等等。就因为学生早操旷到,如此惩罚学生,究竟是不是太过了呢?

美国教育家多尔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较之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 “早操是华农坚持了数十年的传统,意在督促学生早起,避免第一节课迟到”,从学校辅导员说法中看出校方、老师可谓煞费苦心。我们丝毫不怀疑校方的初衷,但起码需要平等对话,有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规定是否具有可行性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国外的知名大学,都重视学生教育服务,学生有对学校的规定有投票权力。我们的大学是不是能少些硬性规定,特别是防止校规干涉到个人的私权上。雷人校规层出不穷,是校方要求学生“一定要这样做”的固有思维在“作祟”!

原文地址:http://sns.fjnet.cn/space.php?uid=777648&do=blog&id=25379

' />
“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临时校规”中,甚至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临时校规”,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但是,再联系到这是福建部分高校为了迎接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纷纷出台临时规定,也就一点也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了。惟有一种莫名的心疼挥之不弃。

因为,这充其量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罢了。近年来,形式的东西,我们见多了:比如“研讨会经济”败坏学风、校长要去当一周村官、华而不实的“送温暖”;比如居民社区也“整景儿”、 劳民伤财的“庆典活动”、 走过场的国际质量认证;再比如庆典成为敛财工具、评选变成“指尖运动”,就连一些企业实打实的成本管理都要搞形式,又何况是事关荣誉形象的应付上级检查呢?

但不管怎么说,这只能是学校领导与上级部门的游戏,并且,这样的游戏,还是种腐蚀社会风气的做法。却要这么多学生积极配合,并象模象样地弄出个“临时校规”,难道不值得心疼吗?要知道,这些学生还正在树立自己的社会观念,社会的很多东西在他们心里还是很美好的,如此一来,且不是把学生给毒害了。

由此可见,这种莫名其妙的“临时校规“,绝对不同于过去古怪荒诞的校规。准确地说,这是形式主义给学生服下的毒。这种做法,被害的不仅是学生,更严重的还是学校乃至社会。试想,如果学生在树立社会观时也感染了这种形式主义,以后也处处学着去应付学校和社会,我们又将如何引导和管理?

' />
从最近被广大市民所交相称赞的“举牌哥”陈同学,再到相对鲜为人知的“鲨鱼妹”,再有关注旧城改造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各自都是为了自己心头所喜好的一些事物而成了一般人所惧怕成为的出头鸟,于是一跃成为80后、90后的正面代表。这些个案到目前的进展是令人鼓舞的,因为能以“一己之力”将本来不容普通市民置辩插嘴的地铁一号线翻新工程方案推向了改良版,无论如何也是一道耀眼的光芒。

“横幅哥”在东山口地铁站呼吁市民支持其观点(网络图片)

我们也不能忽视,诸如“举牌哥”,“鲨鱼妹”等人,充其量也是年轻人中的少数派,他们的举动无论如何雄壮,也只算是零星的事件。尤其在现时,青少年的精力都极大地耗费在学业之上,本来应该充满叛逆精神的青少年,如果不是要兼顾学业而无暇顾及更广阔的天地,就是无心向学者通常搞错了反叛的标的,他们受制于家长与学校,于是把逆向而行,专干令师长头痛的事作为反叛的目的所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把少年无限美化成为扭转国运的一股清新势力,却也暂时无视了多数的少年始终会步入成规之内,成为酱缸里的另一分子。

这一次举牌哥能够造成广泛的反响,自是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但是在此个人意识、参与意识抬头之际,也需要看到作为个体的少年在这次事件里的脆弱地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会视之为幼稚,如果不是媒体与专家的跟进,则陈同学根本不入他们的法眼。更多的伤害是来自无所不在的犬儒们,这也导致了一些人得以闷声发大财,而一般市民只能闷声哑忍。

行为主义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习得的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维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以强化奖励。着力于将陈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加以推广到全社会是必要的,而且任重道远。但同时我们亦需维持陈同学等人的参与意识和勇于质疑的精神,令其不至于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之下逐渐对这个社会冷却了热诚。陈同学举起牌子进行抗议,或只是头脑一热的感性决定,但是若果我们全社会都及时去给予声援和支持,给予陈同学这个偶然的,自称“没有我干就没人干”的行动以正面的回应,陈同学自会感到所费心力没有白费,关注社会,正视不公并不等于徒劳无功,只要有心便能转物……可以想见,日后陈同学一定不会放弃观察,放弃参与,他的公民意识只会与日俱增。

' />
美国又到了大学毕业的季节。这本是个和谐的季节:各院校争先恐后聘请大牌人物到毕业典礼上致辞,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各大牌人物也都受宠若惊,把受到邀请视为荣幸,觉得年轻一代还很待见自己。所以你会发现,从现任总统和前总统,到企业总裁、各界名流,这段时间都忙着到各校穿梭演讲。

我家附近的城市有所叫伍斯特理工学院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学校,在中国名不见经传,其实是所相当不错的大学。该校今年聘请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总裁雷克斯 · 蒂 勒 森 (Rex Tillerson)作为毕业致辞人。埃克森美孚在过去五年世界最大企业的排名表上,一直名列第一或第二,大概和沃尔玛一起算世界最大的公司了。对这所并不那么知名的小学校来说,埃克森美孚更是至关重要。该公司刚给学校捐了130多万美元,在过去10年中从该校雇用了31名毕业生。该校的校长对埃克森美孚的总裁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辞,称他为“美国最为成功的企业领袖,在能源领域公认的、广受尊重的权威,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强有力支持者,伍斯特理工学院的朋友”。在校方看来,请这样一位企业领袖到为工业界培养科技人才的院校来教导学生,真是再理想不过了。

可惜,学生却不买账。如今,提倡环保、再生能源、减缓地球暖化等等,成了时代潮流。年轻学生们在这方面更具理想主义精神。埃克森美孚是石油巨头,多少年来一直成为环保运动的攻击目标。于是,许多学生纷纷起来抗议,称校方给予石油利益集团的首脑以毕业典礼致辞人的荣誉,是“背叛了我们的价值”。还有许多毕业生表示,他们将参加毕业典礼,而当总裁大人讲话时,他们将集体退场,以示抗议。但校方马上发出警告:毕业生一旦退场,就不能回来。理由是进进出出造成了太多不必要的扰动,会妨碍毕业典礼的秩序。

要知道,大学毕业典礼是美国人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大家穿袍戴帽,上台接过毕业证书,一起抛帽狂欢,而且还有眼里噙满泪水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在一旁观看,谁能错过这样的盛大节日?校方的警告,使许多学生处于两难之境。但是,有一些抵抗者并不示弱:在1200名毕业生中,已有26名通知校方将抵制总裁的致辞。

校方立即提出了和解方案,创下美国大学毕业典礼的奇观:举行两个毕业典礼。在正式的毕业典礼结束后一小时,在同一地点将有一个“对应典礼”,即给那些抵制埃克森美孚总裁的毕业生举办另外的毕业典礼。为此,校方将从环保运动思想库聘请一位知名人士作为毕业致辞人。此案一出,立即被学生们接受。抗议的学生们声称,将有200多学生参加“对应毕业典礼”。

这一事件估计会相对平静地过去。这显然也是校方所希望的。从这样的紧急安排可以看出,美国的大学把学生摆在了什么样的位置。1200个毕业生中,最终公开表示要抵制校方组织的毕业典礼的学生,也就二十多人。其他学生不甘心,但大多不肯错过人生的里程碑,最后还是会乖乖地参加的,按说问题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一个学校有二三十个学生因对校方不满而抵制毕业典礼,校方却没有显示出任何意愿来照顾他们的感情,这就可能会引起进一步的公共关系危机,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日后的生源。所以,最终还是不得不让世界最大企业的老板屈尊面对冷清得多的现场气氛了。

' />
广州16中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站“举牌”收集市民签名,反对花近1亿元进行地铁一号线统一化改造,此事终获成效。在舆论推动下,地铁公司三度回应并改变初衷。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特别指出,陈逸华身上体现出的公民意识让人敬佩。

这样“过激”的学生及其举动,却并未被校方“会商”,家长还很认同他的想法,学校和老师也给予宽容和鼓励——“老师希望我保护好自己,免受伤害,还希望我多点思考。”没有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意识的家长与学校,绝对不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从小到大,我们的各类教育一味教育子女、学生和国民“听话”。所谓“乖”,不过是老老实实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听“权威”的话。这样的人无非就是一个没有主见或麻木的有奴性的人和臣民。

公民是现代社会和国家最需要的人。没有大量知法、守法且能护法的合格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财富就会被少数特权者和利益集团瓜分,普遍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也会被他们破坏殆尽。公共权力没有约束和制衡,普罗大众的积怨会最终酿成社会的剧烈冲突与对抗,改革与发展来之不易的成果也势必难保。只有人人都成为合格公民并且积极主动,才是确保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正途。

公民的养成,虽然家庭和社会同样重要,但最主要的地方在学校,因为学校有能专门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的专职教师。美国哲学家杜威早在上世纪初就指出,我们应该把学校改造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诚哉斯言!

温家宝总理5月3日同首都各界青年代表在中南海座谈,他提出希望——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此前,他在吉隆坡会见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时也指出,一个13亿人的国家,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和有创造精神,那么这个国家任何力量都打不败。是的,只有大量公民,才能承担国家强盛的重任。

我们的教育应该大力培育公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一早就以民主的亲子关系熏陶子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始终以民主的师生关系熏陶学生,并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公民的知识、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教育中,大众传媒、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应大力传播公民的知识、宣传公民的典范、提供公民教育和公民实践的机会与场所。这三方面应该积极配合,才能协力培育好公民。当成千上万个公民通过教育培育出来时,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有价值、可爱、和谐。

' />
去年广州地铁发公告称将统一化翻新改造16个车站。广州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站举牌反对“统一化”改造,并多次提出质疑。5月10日,广州地铁回应称改变原方案,未开工车站没有坏的地方不会改动,将尽量保持总体风格。(5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不到半月,坚持抗议地铁公司的返修计划,被人们亲切地称作“举牌哥”的高一学生陈逸华终获积极回应。用坚持、理智、冷静的言行与深入、细致、客观的调查,陈逸华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尊严公共生活。面对这一结果,陈逸华“欣喜若狂”,这是作为“新生代公民”理应得到的公共生活良性回应。而在广州,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比如,同为高中生的“鲨鱼妹”邓茜元,为了保护鲨鱼,将手抄海报贴在学校附近展览。

在功利的应试教育中,年轻人不屈从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说教,也不简单盲从于社会流俗之规则,而是在学生生活之外,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并积极参与其中。陈逸华的故事告诉我们,新生代年轻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除了要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与意见的勇气,更需要在公共事务上做出深入、细致、客观的调查,这是独立思考、客观表达之根本所在。也正是由于陈逸华“全凭自己对地铁一号线简单的热爱之情”,他才最终做到了以“冷静、智慧、理性”的表达,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并以地铁公司的积极回应,收获了他在公共生活意见表达上至关重要的一步。

澳门黄金城:如陈逸华般的“新生代公民”陆续涌现实乃社会之幸,这类话语如今已无需赘言。面对一个高中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积极作为所获得的社会尊敬,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当下的年轻人该如何通往有尊严的公共生活?毋庸置疑,在市场经济思潮的侵袭下,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在不少年轻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这样的语境中,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几乎是处于一种“打酱油”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完全不谈论不关心公共事务,既是因为怕麻烦,也是因为确实没兴趣。也因此,但凡涉及到自我的社会生活,他们可能更多强调的是自我权利伸张,却忽略了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所在。

对于社会公共生活,徐贲就曾在《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中说过:“在没有尊严的公共生活中,个人不可能受尊重,也不可能有尊严。”从某种角度来说,要通往有尊严的社会公共生活,除了需要一种自我权利意识,更需要一种担当的责任和勇气。比如,陈逸华在对地铁返修表达抗议之时,其老师和父母都曾“怕惹事,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伤害”,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并收获了地铁公司的实质性回应。而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如陈逸华般的公民,用责任担当的意识去参与到社会事务中,也只有如此,社会公共事务才会朝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许正是徐贲先生所说的,有尊严的公共生活吧。

这么说,当然不是强迫每个年轻人都必须去做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新生代公民”。须知,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追求公共生活的权利,却也有隐退个体内心的权利,“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一个社会只有让公民和“私民”都有自我伸展的空间,才可以说,这样的公共生活是有尊严的。也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用包容、理性、节制、智慧的独立姿态,去理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同时包容这个社会的多元性,我们的社会公共生活也许才能真正通往尊严之路。

' />
5月18《中国青年报》报道:“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

“酷似领导”,这个最酷的词必然会引领2011年度热词之榜首。为什么这样说呢?“酷似领导”虽然语出于“迎检文化”,绝无调侃领导之意,且在发布此文的时候,相关学校领导也必然是正襟危坐,态度严肃,当然属于严肃的文件语境下的严肃行文,然而,不妨碍这个热词荣登榜首,因为其道出了官僚主义的丑态。

漫画上的领导一般啥模样?大腹便便,手夹根烟,颐指气使,另一手抓个大公章。然而,这却并不是当下某些领导的“酷似领导”的全部。首先,“大腹便便”不全部如此了,因为某些领导在大吃大喝的同时尤其注重减肥。不是有“减肥茶”吗?不是有高级会所吗?吃饱喝足之后,“酷似领导”的领导一定要去减减肥,喝喝减肥茶,将一身的肥肉“甩”干净。大会小会的间隙,考察私访的空档,也可以来一段“崩察察”。曼妙兮,窈窕兮,酷酷兮,“酷似领导”的酷,还真不再是过去时态中的大腹便便状。

“手夹根烟”,恐怕也不是,而是只喝健身茶,营养茶。既不“三高”,又能延年,何苦再去夹根烟?手夹根烟之“老酷”状态,已经是当然的过去式了。因此,现在领导之酷,当然不是那个时代的酷了。

“抓个大公章”,也非现在时态。你想想,公章是秘书的事儿,哪有领导拿公章呵两口气,“叭”一声给你盖上,然后将贿金扒拉到桌子底下的事儿?领导必有派头,这些小活儿一概应当由手下人去做,因此说,“抓个大公章”的“酷似领导”之酷,也与现实不一样了。

那么,现在领导之酷又是什么样呢?肥瘦适中,脸盘子皮笑肉不笑,有昨夜夜生活留下的浮肿痕迹;笑不露齿,大约只露两颗半牙,绝不是流行款式的八颗牙;背手,或两手交叉微拢于下腹前;车子很豪华,大气又不花哨;一般有开道车,即便微服私访,也有警车远远跟在旁边,学生们可从此细节判断到底是“酷似领导”还是正版领导;问话时应该有跟班,先以搭讪模式叫停同学,然后由正版领导打听问话,否则就只是“酷似领导”之假领导。

真正“酷似领导”之假货又是什么样的呢?有领导相而无领导语气。看上去也许大腹便便,也许油头粉面,也许后面还可能有人打一把大伞,但语气不一样。“酷似领导”之伪领导一般称师傅、先生等尊称,而正版领导一般称同学小伙子或者小鬼,众同学慎记之!

“三年等一回”的迎检是形式主义,但学校之“遇到酷似领导一定要注意礼貌”之告诫,绝对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折射当今官场生态之“麻辣恒言”。

' />
“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临时校规”中,甚至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这些“临时校规”的出台,与近期进行的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关。(《中国青年报》5月18日)

显然,站在某高校角度,之所以出台如此雷人的“临时校规”,不外乎他们奉行的是一种“功夫在诗外”和“临阵磨枪”哲学,不然,他们哪来的自信并坚信只需3天时间,就可以写好需3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省级文明高校创建这篇大文章并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估?不然,他们凭什么平时不在学生文明素养的训练和提高上下大力气,却在“临时校规”上大做文章?

都说现在的大学很浮躁,想不到这种浮躁之风不仅体现在学术造假、论文抄袭,花钱买大学排位,校领导班子合谋贪污上,现在竟然蔓延到省级文明高校的创建上,甚至吹到了每位施教者和受教者身上。至此,夫复何言?

毋庸讳言,只要专家组的工作做到家,对于一些高校来说,不说是省级文明高校的荣誉可以一举拿下,即便是想摘个国家级文明高校的牌子,恐怕也并非什么难事。

但问题在于,国家级“文明”高校也许都可以速成,世界一流大师又如何造就?这恐怕不止是笔者“闲吃萝卜淡操心”。事实上,不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就郑重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著名的教育论断,至今仍颇受国人推崇,也不提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津津乐道。就说某高校为了迎接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活动推出的“临时校规”吧,也许可以在某高校里速成一批所谓的“文明策划大师”和“文明应对大师” ,但这绝对与我们所了解并尊崇的那些真正的大师的文明素质相去甚远,因为这样的所谓“文明策划大师”和“文明应对大师”,除了自欺欺人,除了浮躁功利,剩下的恐怕只是一堆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躯壳。

导致某高校“临时校规”的出台,可能与在以往类似的评审、评估活动中,一些专家喜欢走过场以及过多过滥的评选令高校不得不疲于应付不得不仓促上阵等有关,但专家走过场和过多过滥的评选是一回事,作为推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个性”,作为担负为祖国的未来造就更多更有为的栋梁之才的高校,不但不对专家的飘浮作风进行指责,相反,则去主动迎合,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则无论如何都与高校所具有的品格格格不入。但愿如此雷人的“临时校规”,对某高校来说,不只是一场闹剧,而是耻辱碑和清醒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