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三公经费的公众,多半会有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感受。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所属部委在7月前公布三公经费账目,只有科技部遵令在4月份交了作业,其余的全都迟到。幸而最近迎来了小井喷,有30多家部委陆续公布了三公经费账目,其中7部委选择了7月15日(周日)公布。乐观的预测是,本周将迎来三公经费公开的高潮。
国家机关公布由公费出国出境、公务车购买与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费用构成的决算和预算,是政务信息公开、具体而言是公共预算和决算公开的组成部分,也是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得以落实的具体体现。信息透明是监督的基础,公务开支则是监督的关键。政府公开预算决算,既是公共行政的趋势,也是政治民主的要点。故而,三公消费虽只是预决算公开的一小步,却是阳光财政的一大步—至少,总算没有只停留在口头上,雷声过后开始有雨点了。
但可喜并不等于满意,更不等于考试合格。本次三公经费公开,绝大部分部委账单显得粗疏简陋——粗枝大叶的概略数据,没有具体的参照事实,也没有明晰的科目和明细数据,许多费用具体开支不明、花费多少不清、是否合理不知,只留下三公消费是个箩筐,依然高高在上、云遮雾罩的印象。
比如,水利部2010年仅车辆购置和运行费一项即高达9994.24万元,占该部三公经费的83.13%。如此高的费用和比例,不可避免地招致质疑。水利部如是辩解:由于“工作性质决定,防汛抗旱多是在现场工作,所以出车多,费用高”。愿意回应和解释必须鼓励,但实在不能令人满意。道理很简单,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水利部不公布公车总数,解释再怎么合情合理也无法取信于围观者。
不过,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公众的理性和智慧,也在晒三公经费中有着突出表现。农业部三公经费位居榜首,但该部公布人均费用2500元,公众就觉得这样还不错。审计署是迄今公布三公经费最为详尽的部门,也因此获得了广泛赞誉,有评论甚至要求将审计署的公告列为标杆和范本。但该部每辆公车的运行维护费平均高达5.4万元,在私车平均运行维护费不足万元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显然太奢侈了,被人讥为养的不是公车而是“冲锋车”。
审计署的数据还有两个好处:其一,定格了这次三公经费公布中公车消费居高不下,公车改革困局依旧的触目现状。其二,以5.4万元为基数,可套算出水利部未公布的公车的大致数量:接近1800辆,334个部门平均每个部门5-6辆。数据看似不惊艳,疑点是,倘若没什么猫腻,水利部何不索性予以透明?
千呼万唤始公布的三公经费,甫一亮相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公共财政公开透明已成潮流,不可逆也不可挡;而且参差多样的账单,不仅让公众比较参详且,也可以形成竞争机制,促使各部委在信息透明方面不甘落后,从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忧的则是,公共财政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还亟待进一步通俗化、明细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亟须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以使阳光财政的明亮和谐得以实现和巩固。
- 2011-07-21公开的“三公”经费反倒成了谜
- 2011-07-20三公经费公开 行政至少如治家
- 2011-07-19何不让中组织部来协管“三公”经费
- 2011-07-18让民众看懂是“三公经费”公开的起点
- 2011-07-14“三公经费”不公开难言之隐揭秘
- 2011-07-13晒三公经费 学习审计署好榜样
- 2011-07-11“三公经费”公开标准应尽快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