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澳门黄金城赌城:|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直通屏山 > 领导声音 > 正文

袁荣祥谈"走转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生动实践

2012-10-17 16:34:58??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丽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生动实践

——澳门黄金城:“走转改”活动的思考

袁荣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丰富和发展。去年以来,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回答了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局面。

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追求,深刻回答“新闻宣传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所在。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坚持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创新创造,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主体是人民,只有深入基层实践、贴近人民群众,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人民服务上来,才能打动群众、赢得群众。

新闻宣传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首先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满足群众需求。只有贴近群众需求的新闻报道,才能牢牢抓住群众,让群众有“话说到心坎上”的感觉。“走转改”活动坚持把深入基层听民声与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群众需求拓展到哪里、新闻关注就跟进到哪里”,着力排民之忧、解民之难,使“走转改”活动成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新闻宣传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关键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媒体聚焦普通百姓,积极探索新闻宣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思路新途径,一大批反映基层实际和普通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新闻报道登上报纸重要版面、电视重要时段。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宣传工作只有深深植根群众,深入到群众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从群众实践中提炼思想、汲取智慧、寻找思路,才能切实发挥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作用。

新闻宣传工作要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归根结底要靠能吸引人的新闻作品。“走转改”活动坚持把“改文风”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注重学习运用群众语言,用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真情实感打动群众、感染群众,涌现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和一大批短、实、新的新闻作品。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倡导平民视角、平等交流、平实文风,像朋友聊天一样、像叙述故事一样、像拉家常一样,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清新活泼、新风扑面,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以坚持正确导向为根本原则,深刻回答“坚持什么样的导向、怎样把握好导向”的问题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坚持新闻宣传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创新主题宣传、典型报道、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推出一大批思想深刻、影响广泛、群众欢迎的作品。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走转改”活动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改进新闻宣传结合起来,找到了破解新闻创新难的有效办法,是创新新闻宣传的成功实践。

做好主题宣传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有效方式。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努力用鲜活的实践成果阐释中央的决策部署,用基层一线的变化反映社会进步,用群众的切身感受引导群众,使新闻报道更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推动主题宣传实现思想性、指导性与贴近性、可读性的统一。实践证明,必须进一步树立新闻“源于生活、还原生活”的理念,引导编辑记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采写有现场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更好发挥正面宣传的作用。

做好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方面。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就医就学、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引导,起到了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做好社会热点引导,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讲怎么看与讲怎么办结合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与群众感受到的切实变化结合起来,提高热点引导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做好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的客观要求。舆论监督最难的是把握好“度”,做到反映现实问题与推动工作的有机统一。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坚持把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现阶段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上,真实反映情况,深刻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建议,不仅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推动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实践证明,必须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推动工作落实、促进科学发展上,坚持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和建设性监督,努力使舆论监督的过程成为推动问题解决、让群众受益的过程。


以走进基层为基本前提,深刻回答“为什么要深入基层、怎样深入基层”的问题

走进基层、深入实践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以基层一线为平台,建立了840多个联系点,组织全省编辑记者3.5万多人次进乡村、进社区、进厂矿,实现了“家家有基地、人人有驻点、天天有报道”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始终保持和发扬走基层的优良传统,深入走基层、用心走基层、经常走基层,才能不断走出新闻报道的新气象、走出新闻工作的新天地。

不仅要拓展走基层的广度,更要拓展走基层的深度。在“走转改”活动中,许多记者反映,走不走基层确实不一样,深不深入基层更是不一样,“离基层越近,越有真感受”、“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实践启示我们,走基层必须坚持点面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既要走农村又要走社区,既要走到沿海地区又要深入边远山区,既要走进厂矿企业又要走进边疆哨所,不断扩大走基层的覆盖面。必须建立更多的基层联系点、示范点、采访基地,广泛开展蹲点调研、定点帮扶,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抓住典型,挖掘新闻素材、分析现实问题,不断增强“走转改”的实效。

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做到身在基层不难,难的是心到基层;拉近地理距离不难,难的是拉近心理距离。通过“走转改”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不仅把基层情况摸清吃透,而且把群众的愿望呼声装到心里,大大增进了对群众的感情。实践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带着感情用“心”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感知群众生活冷暖,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通过笔触、话筒和镜头把群众的愿望诉求如实反映出来,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认可。

不仅要以集中的方式走基层,更要使走基层常态化。“走转改”活动之所以能持续深入开展,既因为有集中组织活动、营造浓厚氛围的强力推动,更因为有建立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实践启示我们,坚持集中式与常态化相结合,是形成强大规模声势、克服活动“一阵风”的有效方法。必须精心策划、集中组织好走基层专题采访活动,同时培育一批“走转改”品牌栏目,继续实施“记者长驻基层计划”,进一步健全基层联系点、基层挂职、蹲点调研等制度,使走基层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


以锻炼队伍为重要着力点,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的问题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队伍,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保障。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坚持把转作风作为关键环节,注重领导带头,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下基层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实践证明,基层是锻炼新闻队伍的大课堂,必须引导新闻工作者把“走转改”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长期坚持下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走转改”活动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基层中感受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感受群众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意志品格,培养了求真务实、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磨练品质、锤炼作风的大熔炉,应认真总结“走转改”活动的成功经验,加大“走转改”精神内涵的宣传阐释,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形成扎实深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更好地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鲜明特征。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光着双脚跑新闻”、“田间地头当舞台”的优良传统,下基层“抓活鱼”、“抓大鱼”,职业精神得到洗礼、职业追求得到提升。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塑造职业精神提供了丰厚土壤,应把“走转改”活动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校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努力保持新闻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是新闻工作者完成党赋予的神圣使命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新闻宣传水平的必然要求。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强化业务创新意识,提升了发现新闻、调查研究和学习运用群众语言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新闻工作者成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应在深化“走转改”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研究制定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努力建设一支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新闻工作队伍,为推动党的新闻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澳门黄金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