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31日讯(本网记者 黄少鹤 林文钦 叶瑾) “锅炉改用电,省钱又低碳!”今年“电力替代”项目实施后,这句口头禅在宁德各县企业中流传起来。

今年初以来,宁德全面实施包含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以电代柴的“电力替代”项目,提高电能比重,充分发挥电能清洁、环保、高效的优越性。据统计,今年前11月,宁德电业局所属8个县公司在地方经贸部门支持下,实施工业“电力替代”项目167个,电锅炉、电窑炉、电制茶等能源替代容量达7469千瓦。

凯迪铸造公司是周宁县一家以焦炭为燃料的企业,厂里铸造炉每年消耗焦炭1300吨至2000吨。为促进节能减排,厂方最终决定改造升级设备。周宁供电公司为凯迪公司量身制定能源替代方案,用中频电炉替代了使用近27年的焦炭土炉。通过改造,凯迪公司每年降低能源消费和管理费用70多万元。

据宁德市经贸委统计,在宁德市8个县(市),从工业锅炉节能改造中受益的企业达482家。

福建农科院相关研究所与台湾方面签订合作项目

6月18-20日,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线委会办公室、台湾中华农学会、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不从心资源开发办公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在福建农科院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150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研讨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并取得了重大成效。

两岸专家共研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本次研讨会以“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为主题,旨在探讨两岸发展低碳农业技术、模式、合作机制政策以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这一主题适应了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很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必要性,并具有重大意义。


整个研讨会气氛活跃,两岸相关专家学者逐一阐述自己论文中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和论点。他们一致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中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而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与影响,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农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地区关注的焦点之一。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放源,也是下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属于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畔挑战。

福建省农科院副院长翁伯奇在发言中指出,低碳农业的定义是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量最少的温室外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应包括政策导向、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他说,从理论而言,低碳农业应具有“三低”的内涵,即它应该是低能低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农业。低碳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尽可能节约各种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低碳农业是综合效益型农业——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获取社会最大的产出收益;低碳农业是生态型安全农业——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此,发展低碳农业,在农业领域推行温室气体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将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专家吴越在论文中说,海峡两岸有机农业的发展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出了互补的态势,两岸有机农业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交流与合作。文章介绍了大陆有机农业的展历程与前景预测,阐述了台湾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与推动策略,并简要分析了当前两岸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从加强宣传引导、建立策略联盟、完善规范标准等方面提出促进两岸有机农业协同发展的若干建议。

台湾清云科技大学营销与流通管理系李皇照教授撰写的论文题目是《消费者驱动低碳农业发展—食品配销与消费策略之探讨》,他说,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暖化等气候变迁的影响与挑战日益严峻,异常天候出现的频率更见频繁,这些变化对农业产销的伤害严重性也渐增大,如果气候变迁的情势持续恶化发展,将不利于全球农产品足量与稳定的供应。因此,气候变迁的议题是人类刻不容缓须共同面对处理与解决的问题。他强调,为谋人类生存与地球永续发展,就要全力推展低碳经济产业是可行之道。


他在文中还通过略述生命周期评价法计算农产品碳足迹概念,并以配销、消费与处置阶段为重点,探讨运用消费者力量驱动低碳农业的发展策略。他指出,有效推动低碳农业,不仅要从生产者端之供给面着手,在农业生产与加工制造阶段,适时有效的运用创新科技知识,改善生产、制造流程,采用低耗能、友善环境与具永续性的农业生产操作技能,以提升技术效率与效益;更要在消费者端努力,藉助消费偏好改变的力量,形塑永续性的低碳膳食消费价值风潮,驱动农产品产销结构质变,加速朝向低碳农业道路前进。

推进两岸有机农业协同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这是两岸专家学者的共识。他们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他们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沿海岸带社会经济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这就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两岸专家在研讨中看到了两岸有机农业与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他们结合当前两岸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建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两岸有机农业的协同发展。

一、两岸都要从保护自然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坚持自然为本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民众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特别是保护孕育作物的土壤健康,确保有机农业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督力度,加强餐桌污染治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在使用食品时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发展有机农业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鉴于目前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有机农业发展较为零散,生产风险与成本较高,有机农产品产量、品质及销路都不稳定。台湾可以加大与大陆在有机农业发展方面的对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运用台湾先进的耕作与管理技术,与大陆的自然土地资源结合,在大陆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强两岸在有机农业发展上的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

三、两岸要建立策略联盟,打造共同市场。因为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形态,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涉及生产、加工、贮运、营销等各个环节。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健全的农会组织体系运作经验,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逐步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大两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流与合作,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有机农产品发展策略联盟,积极推进两岸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四、建立有利两岸农业发展的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利用好、发挥好现有的各种展会载体的作用,同时创新平台建设,比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协会等。此外,还要突破当前两岸农业交流以民间为主的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种非官方与民间组织作用,寻找两岸农业合作的共同需求,找到合作的基点,抓住关键性问题,达成联动发展,更深更广层次地增强与台湾涉农部门、企业、院校的交流,推动两岸农业合作机制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五、加强两岸交流平台载体建设,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农业论坛和洽谈会,促进两岸有机农业在科教、信息、项目和人员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此外,他们还建议增设海峡两岸有机农业合作示范区,加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有机农业推动力度,积极寻求与台湾有机农业专家与投资者们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闽台6个项目对接

经过两天的研讨,本届“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有台湾中华农学会董事长陈希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主席凯瑟琳.迪马提奥女士,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理事长佐藤喜作SATO ISAKU先生,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戴昌贤教授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朱鹤健,台湾中华农学会执行长台湾大学教授张森富博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博士等国内外低碳农业专家学者共150人。本次会议收到来自国内外有关论文86篇。有38位专家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两岸交流合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福建省农科院与相关研究所与台湾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台湾相关高校或企业进行对接。其中,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与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签订“枇杷产期调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台湾百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 “果蔬、花卉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项目”;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与台湾联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个福建省农拌院院长刘波的研究项目;福建省农科院生态研究所与台湾大学签订了“福建农业生态研究网络建设与示范项目”;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台湾清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兰花育种与生物技术项目”;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台湾中兴大学签订了 “台湾果树害虫生物防控技术引进与应用项目”等。

以上6个对接项目涉及低碳绿色农业、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果树产期调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兰花育种与生物技术、农业生态研究网络建设与示范、闽台两岸果疏害虫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等,这为闽台低碳农业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报讯 (记者王昆火 文/图)昨天下午1时30分许,晋江灵源街道灵源山下,300多名来自晋江、石狮、龙岩、莆田等地的自行车运动健儿,参加了晋江第四届自行车爬坡比赛,倡导全民健身,低碳出行。

“灵源山爬坡赛全程3000多米,期待更多爱好者加入。”晋江市自行车协会有关负责人倪国标介绍,此次比赛分男子组和女子组,参赛者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骑自行车爱好者,甚至还有几位来自广东的车友,一共有300多人。爱好者们聚在一起,倡导低碳出行。

“健康运动,享受生活。”前来助阵的摩托车队车主颜先生说,都市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快节奏的生活必须有健康的体魄。知道举行自行车比赛,他们把价值30多万元的摩托车开到现场,倡导市民健康运动,低碳出行,享受运动的快乐。

上周(11月29日至12月5日),泉州四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和泉州开发区,以下同)一手住宅成交275套,环比下降15.64%;成交均价9967.91元/平方米,环比略有上涨。一手非住宅类方面,成交125套,环比下降32.80%;成交均价24609.25元/平方米,和前一周基本持平。业内人士分析,近一两年来,随着购房者对人居品质要求的提高,低碳楼盘相继进入泉州市场,刚性和改善型需求进一步释放,支撑泉州楼市持续平稳发展。

改善型购房需求较大

周交易量方面,上周,泉州四区楼市一手住宅成交量环比下降15.64%,但是周成交套数仍然超过200套,达到275套,比再前一周增加79套。一手非住宅类方面,成交套数较前一周下降61套,周成交125套,环比下降32.80%。

从观望到走访,再到最终确定签约购房,政策体现到楼市数据上往往有一个滞后期。9月底,国务院再出重拳,“二次调控”楼市,体现在楼市数据上,国庆后的一周,泉州四区楼市一手住宅成交量从前一周的267套急剧缩水至172套,直至11月初周成交量仅132套。

“众多改善型购房需求已经尝试出手。”长期关注泉州楼市数据的业内人士施志坚分析,经过10月的政策“消化期”,泉州楼市平稳过渡。11月份,泉州四区一手住宅成交992套,环比上涨22.06%,成交依然坚挺。


低碳楼盘相继入市

“新买的房子如果在选址、环境等方面不能比原来的条件更好,谈何改善?”在洛江大江盛世售楼部,前来选房的市民张先生称,他在中心市区有一套95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现在手上有点闲钱,想要换个“环境好一点的小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市不少楼盘已经在“低碳住宅”方面有所突破。而一些购房者,也能明显感觉到“低碳住宅”所带来的人居价值。如汇龙·大江盛世利用自然资源与低碳节能相结合,上千亩的红树林使得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同样,中骏置业的一些项目也采用LOW—E中空玻璃,这种玻璃能够起到保温、隔噪音、防水等综合节能作用。

“老年地产”或受激励

除了“低碳住宅”外,近期,“老年地产”概念在泉州也“悄然兴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开发商表示,今后将适当调整结构,增加针对老年人的地产投资。他分析:“现在‘421’家庭越来越多,不少独生子女成年以后无法照料四个老人,新的家庭观念将催生养老住宅。另外,国家对二套房政策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50岁以上的群体经济实力较强,他们都不必为首付担忧,甚至有不少人一次性付款,受二套房政策影响不大。”

据了解,国内已经有不少地区推出“老年地产”激励政策,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采用划拨、多项税费减免、贷款条件放宽、利率更优惠等。

1日,台湾友荃科技在(福建)澳门黄金城赌城:举行两岸新能源科技合作项目专题报告会,推介企业低碳环保策略和新能源技术,探讨两岸新能源合作的有效途径。

今年10月,澳门黄金城赌城:市新兴产业科技考察团赴台考察,寻求两岸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代表团在考察了友荃科技后,双方对新能源合作达成共识。为促进友荃科技落户澳门黄金城赌城:,友荃科技专程来到澳门黄金城赌城:,举行专场报告会,介绍水转氢氧新能源技术。会议期间,台湾友荃科技还向澳门黄金城赌城:市公交集团赠送了两台公交车载氢油环保系统,价值10万元人民币。 (记者 吴在平)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表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定决心。建设生态文明,倡导低碳经济、推行绿色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

绿色发展是武汉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目前,武汉市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提升期,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成都、宁波,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跃升到第5位,这是近年来武汉在城市经济排名上的重大突破。在全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武汉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材、化工等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的总体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与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从水环境看,2009年,全市70个主要湖泊处于劣 V类的占到38.57%,47个湖泊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从大气环境看,近年来,我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直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氮氧化物排放呈增长态势。同时,国家拟在“十二五”期间增加氨氮、氮氧化物等总量考核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的压力将更大。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尽快摸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要求我们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社会形态,核心内容是人类必须将其活动或对自然攫取的范围与强度限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这一“新社会”区别于传统模式的显著标志就是“绿色生产”。无疑,城市的绿色发展是事关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

城市低碳转型是促进武汉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先导条件

中央决定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举措,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可以说绘就了“绿色发展”的路线图,而这张路线图的核心就是低碳经济。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碳排放控制也开始成为国际规则的新内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国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城市来说,是否低碳化也将成为评价企业发展、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标准。

当前,武汉正处在城市综合实力跃升期、发展方式转型期、城乡一体化加速期、和谐社会提升期,低碳经济这一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对武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次新的机遇。

第一,城市低碳转型最核心的问题是能源,要求能源结构更加合理。它不仅要求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而且要求大大提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改变过去单一的碳基能源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缓温室效应。武汉市缺煤少油,能源供应主要以外采为主,今后由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同时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是必走之路。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形成许多新兴行业,拉伸相关产业链,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短期来看,由于大多数企业还不了解碳减排给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益处和机遇,企业会因为提高生产成本而缺乏自主实践低碳经济的意识和动力。事实上,低碳经济并不仅仅意味着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代价,还会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创造许多利润丰厚的商业市场新机会。

武汉市实现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措施

武汉市的低碳发展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就是理清低碳经济的本质和思路,对低碳发展做出清晰解释和明确规划。从理念上让工业企业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紧迫性和方向性,将低碳经济由概念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再由战略层面深入细化到技术层面,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进行深入对接,增强可操作性,让企业由被动推行转变为主动靠拢,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才能真正迎来低碳时代,实现绿色发展。

创新决策思维,以树立低碳理念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将低碳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途径贯穿于“十二五”规划始终,突出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将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绿色经济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适应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胆先行先试,以政策创新和制度设计促进城市低碳转型。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制定澳门黄金城: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严格环境准入,引导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低碳经济为指向进行理性竞争。

调整优化结构,以发展低碳产业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产业等。

重视研发工作,以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城市低碳转型。低碳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对于低碳技术项目应优先立项,优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优先申报各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优先申报各级研发中心,多方面争取资金扶持。大力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大型科研设备区域共享、人才柔性引进等制度,使武汉市成为低碳技术发展的“中试基地”和高端人才的“栖息地”。

建设低碳城市,以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发展节能建筑,完善节能建筑政策法规和标准,大力推广节能建材和设计,减少建筑物建造、装修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推行绿色交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相应的国际支持和援助。倡导低碳化生活,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引导低碳消费行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习惯。(作者系武汉市环保局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