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狱中自述:不是诗人是游子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2011-08-09 编辑:唐丽萍
编剧合写的,到处Pitch stories。认识了一些制片人,有大有小,他们有几个共同点:一是要求我讲故事的时候不许讲“我要如何如何,我怎么怎么感觉”,而要说“观众会看到什么什么,观众会怎样怎样反应”,主语从“我”变成“观众”。二是不约而同地指出我从前几部电影共同的优缺点,优点仅仅是“知道摄影机该摆在哪”,缺点是一部电影里想说得太多太急并且“畏惧高潮,耍小聪明”。 几年下来,给人做过编剧,做过东方题材电影的历史顾问,更多的是抓住每个业内老战士学习。从工会+保险的好莱坞基础制度到制片公司立项红绿灯系统,以及剧本量化评分指标。从人物模式到故事套路,好莱坞几乎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大家讲得如出一辙。不像在纽约,人人都云山雾罩,以个性之名行实验之实,以对艺术负责之名行对金钱不负责任之实——其实我以前也是这样,并且曾深以为荣。所以说到这儿,你可以说我已经被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洗了脑,我觉得有可能,但要我自己说,是在平和平等平静的西岸待久了,回首在北京文艺圈的全部成长,认识到那些顾影自怜的“艺术”其实来自于急躁放大的匮乏感,一旦匮乏感消失,那些永恒的意义在哪里呢?含泪在凄冷窗户纸上捅几个洞很容易,但如果有了玻璃窗和温暖,人们就不孤单了吗? |
相关新闻
热点推荐更多>>
互动精选更多>>
东南网旗下网站 | 律师严正说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