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回顾美国、加拿大、巴西等通航发展历程,其通航规模快速扩张之前,都有一个共性特征,就是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机场建设、深层次的空域改革和大批量的通航专业人才培养。当前,全国各地机场网络越织越密,国家低空领域管制正逐步松绑,全面放开已是大势所趋,通航制造及服务产业正在兴起。可以说,我们正处于全国通航规模膨胀到来的前夜,这一时机最需要通航各层次人才培养,发展通航教育产业前景可期。
一、通航人才缺口巨大,教育发展机会难得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足球比分: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航局《通用航空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其中,按照通用航空器与飞行人员1:1.5、通用航空器与维修人员1:3的比例测算,通航飞行员、维修人员空缺很大。根据通用机场的目标,按照每个机场配备3名管制人员、2名场务人员和2名综合管理人员的最低要求测算,地勤服务人员也是奇缺。按照200万飞行小时,预计将有超过700家通航企业,可按1:5计算高管人员需求,按1:3计算航务签派人员需求,到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将需要新增约2.2万名专业从业人员。而截至2018年12月31日,通航从业人员只有6469人,其中通航专业技术人才规模更小。目前,国内开设通用航空专业的高校有限,年招生规模不足千人,这为我市发展通航教育培训产业,提供了绝好机会。
二、荆门通航教育产业问题突出,化解迫在眉睫
一是本土院校通航专业培养能力欠缺,通航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荆楚理工学院办学历史不长,工科类学科专业还不具备优势和特色,荆门职业学院从中专升为专科也才两年时间,两所院校通航教育培训刚起步,培育模式和专业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本地企业的通航人才需求都还无法满足。二是本地通航专业人才没有介入教育培训,产教之间隔着一堵墙。荆门通航产业发展起步较早,有一大批在职和退休的通航专家,再加上新招引的通航企业也带来了一批通航专业人才,他们的作用和价值不仅仅在于通航科研和飞机制造、管理等方面,没有相应激励政策措施将他们引入通航教育培训产业中,产教融合还不够,难以实现通航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三是广大民众对航空还是非常有距离感,认为航空是“高大上”的奢侈消费,参与度不高,再加上荆门本土高校通航学科专业影响力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荆门高校通航生源数量和质量。
三、政府、院校、企业联合发力,做大做强通航教育产业
通用航空人才是典型的实践技能高于理论能力要求的岗位,用人单位中国竞彩网的看重工作(见习)经验和相关执照,特别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技师学院层次的培养。当前,务必高度重视,抢抓机遇,争取支持,加快培育通航教育产业,让荆门尽快成为通航育人的基地、科创的中心、留人的平台。
(一)政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现有资源,加快通用航空学院建设进程。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航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标,结合荆门实际情况,制订荆门通航教育产业发展方案。二是政府统筹,联合中航及605特飞所,整合在荆工科类院校、高职和技师学院的资源,集中力量建设“荆楚理工学院通航学院爱飞客校区”,提前布局抢占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市场。三是出台通航教师队伍专项激励机制,激发企事业单位和高层次通航人才参与通航教育培训活动。比如:设立通航专项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奖励参与通航教育培训的高层次人才。四是设立通用航空教育基金和通航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基金,资助荆门本地户籍学生就读航空专业,奖励来荆就业创业的航空专业毕业生,帮助航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研发活动。五是加大通用航空科普力度。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兴趣课程,从小培养飞行爱好者,扩大飞行爱好者的数量和规模,为通航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后备力量。
(二)院校积极开展通航人才培养标准研究,加快通航学科专业建设步伐。一是借助荆门通航产业基础,深入研究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率先开展通航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参照运输航空的标准,借鉴国内外通航培养课程经验做法,研究出台荆门通航领域评价人才标准和教育方案。二是紧扣行业的特点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目前,许多通航企业、通用机场都处于新设或新建,其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专业、整建制的,院校要充分考虑周边的145部单位、通用机场、通航企业等资源,建立实训基地和实训课程体系,通过订单式联合培养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双赢。三是院校要利用“新工科”改革契机,积极申报通航专业改革省级、国家级项目,将通航专业建设成省级一流专业,提升荆门通航学院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力。四是借助外力发展通航教育培训,采取校校、校企、校所和国际交流等方式,扩大通航教育产业范围,提升通航教育质量。
(三)企事业单位积极融入通航教育产业,为壮大通用航空人才队伍提供良好发展平台。一是利用好自身资源,积极配合院校开展通航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共同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参与到通航教育培训产业中。二是鼓励通航专业技术人员与院校通航专业教师交流,让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对通航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三是将企业研发项目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院校师生开展创新活动。四是配合政府、院校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纳通航专家学者、通航创新创业团队和航空爱好者,打造全国知名通用航空双创示范基地,组建荆门通航协会,搭建通用航空军、民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