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玉:网络问政的政治效能感浅析
2014-01-17 09: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黄水来 黄水来 |
分享到:
|
一、网络问政效能感的内涵 网络问政是一种借助于网络的政治参与行为,有其一般性的认识,也有内在特征,亟待挖掘。对网络问政的政治效能感的认识与了解要在政治参与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内涵、实质与功能。 1政治效能感的基本内涵 效能感主要是基于有效而进行的心理考量。“有效”一是指法律上的有效、合法性;二是符合逻辑、正当、正确性、合法性;三是效度,测量结果和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能感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心理感应以及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客观感受。政治效能感是个人认为自己的政治行动对政治过程能够产生政治影响力的感觉,也是值得个人去实践其公民责任的感觉。当个人认为其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过程能够产生影响力的感觉或者信念比较强烈时,政治参与者会受到一定激励而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政治参与是客观政治环境,也是效能感考量的客观条件,也可以是公众参与政治事件的各种政治条件的集合。当效能感考量可供参考的现实支持比较充分时,公众的效能感反应就会比较强烈;相反,其进一步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效能是感受的支持力量,感受建立在效能和客观条件基础之上,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在上一次政治参与感受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次是否参与政治或者是决定政治参与的程度。有效感受越深,过渡速度就越快,政治效能感的外在表现就会越明显。 政治效能感包括以下组成成分:第一,政治效能感的主体是公民,客体是政治现象。第二,政治效能感是个体或群体对政治现象或政治行为的主观感受,是对自身政治能力的主观衡量。作为一个概念,政治效能感是以三个彼此独立但又紧密关联的要素表现出来:即作为规范的政治效能感、作为心理学倾向或者感觉的政治效能感和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政治效能感。[1]因此,网络问政政治效能的现实感应是问政行为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考量,还可以指公众问政与政府回应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强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政治效能感是影响个人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因素。 2网络问政效能感的实质与功能 问政效能感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问政、二是有效。问政是一种公众参与行为,有效则是效能感的基础性心理感应。在政治参与条件下,个人期待与政治参与所获得的终极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决定着人们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因此政治效能感是公众政治行为的外在反应。坎贝尔通过在全美国范围内(1954年)的取样调查,亲身体验了“政治功效感”的现实表现。在最低到最高的政治功效的范畴中,分别有52%、60%、75%、83%和91%的人在选举中参加了投票。他得出的结论是,不仅投票总人数随着个人的政治功效的增加而增加,而且40%以上的数字就可以把政治效能感最低的人与那些政治效能感最高的区分开来。[3]网络问政的政治效能感主要反映为公众或公民个体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实际效果的感应程度。 (1)衡量网民问政积极性的重要指标。普通网民是政治效能感的判定主体,政治效能感则是刺激公众参与政治的鼓动力量;但是如果人们对参与政治表现为无能感,那么人们内心会产生疏离感,进而不愿意参与到政治过程中去,最终表现为政治冷漠。政治效能感低的人们不是卷入极端的政治运动,就是卷入极端的宗教运动,其推理依据是:无能感可能产生焦虑或侵犯感。当无能感由侵犯所伴随时,结合了这两者的个体就可能转向政治上的极端行为。[3]政治效能感能刺激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而政治无能感则会刺激人们采取极端方式参与政治。 (2)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晴雨表。一国公民的政治效能感高,说明这一国家的公民自认为可以改变本国政治决策的程度就越大,则反映出该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较高,公民觉得自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这种影响力不一定在现实政治体系中实现;相反,当个体觉得自己与政府关系疏远时,这种影响力可能就会变得比较微弱。 (3)学习和传导功能。学习功能主要是指他人在政治参与中获得的体验会在其他个体身上得到回应,成为激励或阻碍其他个体参与政治过程的外在因素。传导功能是指在政治参与中的体验在政治参与或潜在政治参与者之间传递,成为鼓动其他人效仿并付诸实施的主要刺激元。政治效能感往往是从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经验中获得,而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性的政治参与经验,都会对公民参与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公民对政治效能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时。 |
相关阅读:
- [ 01-15]山东日照交警网络问政收集意见1200余条
- [ 01-14]瑞安全媒体网络问政走在浙江前列
- [ 01-13]全媒体网络问政高峰论坛在瑞安举行
- [ 01-10]中国网民数量超6亿 网络问政成政民沟通普遍形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