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澳门黄金城赌城:|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第七届福建艺术节> 陪你品艺 > 正文

打造新时代民族歌剧艺术精品——众家畅谈红色题材剧目《松毛岭之恋》

2018-11-12 15:59:50??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打造新时代民族歌剧艺术精品

——众家畅谈红色题材剧目《松毛岭之恋》

编者按:福建省文化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原创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由王保卫编剧、卢荣昱作曲、靳苗苗执导、中央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等担纲主演。该剧呈现了红军长征前夕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了闽西苏区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该剧已被文化部列入2017“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该剧在革命老区——福建龙岩长汀县首演,之后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亮相,场场爆满,获得专家学者和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

2017年10月21日,福建省文化厅在北京召开第十四期“火花茶会”福建省艺术精品策划论证会,对《松毛岭之恋》从人物、歌词、音乐、美术、细节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专题探讨,提出进一步打磨提升的意见和建议。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巡视员明文军,福建省文化厅厅长石建平,文化部音乐舞蹈杂技处处长黄小驹,原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黄奇石,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新斌及福建省歌舞剧院相关人员出席会议。2017年12月31日,又在南京召开“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松毛岭之恋》座谈会”,众多专家级特约评论员及主创团队出席会议,畅谈观感。现将第十四期“火花茶会”与会者发言,以及“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松毛岭之恋》座谈会”上的专家评议摘要一并刊载,以飨读者。

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厅厅长):

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在文化部艺术司的直接指导和推动下,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福建省对该剧寄予厚望,将全力以赴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位的保障工作,争取将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打造成新时代的艺术精品,打造成福建扩大文化影响、艺术精品创作的品牌之作、高峰之作。借此“火花茶会”的机会,策划谋划、议本悟本,广泛听取文化部艺术司及各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扎实做好该剧的文本、音乐等基础性工作,使其进一步得以完善与提升。

孙砾(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

歌剧《松毛岭之恋》入选2017“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9部重点扶持剧目,部分其他剧目已开排演出。9月专家研讨会后,在关峡、黄奇石等专家的直接指导下,确定了本子整体脉络框架。10月14日开始下地排练,并在具体排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段落微调、删减,最后演出时间约为1小时50分钟至55分钟左右。根据文化部艺术司建议,将演出地点定在松毛岭,首轮汇报演出时间暂定11月20日、21日。10月底开始剧组就将赴松毛岭体验生活、舞台合成及演出等等。音乐方面,关峡老师细致指导,由卢荣昱、李文平具体实施创作;指挥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指挥家张峥。在文化部、福建省文化厅的关心指导下,福建省歌舞剧院将全力以赴将该剧打磨成立得住的经典。

明文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巡视员):

中国歌剧节定于2017年12月20日举办,9部剧入选2017“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在新创作的6部剧中,除湖南《英雄恋歌》之外,《松毛岭之恋》是最后演出的,进度不算快,但进度不快,主要是要服从质量,希望在一个月时间内,严把质量关,立起一台好戏。福建文化厅高度重视,厅长亲自抓,算是“一把手”工程,这也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民族歌剧工作机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管保障、意识形态,二是专家团管质量、艺术方向,三是院团作为主体管落实、实施。因此希望专家根据当前文面上能够感觉到的问题,针对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地提出意见。

黄奇石(剧作家、词作家,原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文本、作曲、排练工作按部就班,工作流程上个人认为还是值得肯定的。剧目总的框架、戏路顺畅,人物设置也干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歌颂党、歌颂英雄、歌颂先烈,这部剧在这个方面很强烈,我对这部剧目寄予很大的希望。这部剧人物很少,但可以排得很有标志性,英雄史诗的这种格调,包括人物造型、唱队的安排等等,都要依靠导演的创作排练加以提升。我主要谈几点意见:

一、从本子上来说,仍然还是长,歌剧的文本基本保持一万字左右,否则就过长了。

二、一头一尾老太太的出现,这是编剧设计的形式感、意识流、回叙,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现在已经不流行了,而且多余。现在序幕很好,很强烈,但是老太太突然出现回忆,把戏给搅了;包括尾声的老太太,以及众人的大合唱,与第七场的合唱重复。所谓“凤头豹尾猪肚子”,戏要开得快、收得快,又留下余地。我建议可以先把剧目立起来,根据实际效果考虑是不是要删改。

三、作为一部抒情歌剧,内心思念等等东西比较多,但如果从头到尾仅仅停留在“思念”这个层次,作为戏剧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有所推进、有所发展,建议在排练过程中,掌握女主角赖阿妹的内心情感,离别的思念、生死不明的思念、建衣冠冢的思念,内心抒发上的矛盾、纠葛、哀怨是不同的,唱段与唱段之间要发展。阿妹的艰苦勤俭持家还要适当体现,不仅是思念,缝制三十套衣服,她抚孤的艰辛等等。大段的唱词在音乐布局上可能不太合理。

四、部分唱词不符合人物个性,比如瞎婆婆的“都说道共产党像朝阳”“红旗猎猎迎朝霞”等等,不像瞎婆婆的语言,而且太长。“军号响,红旗扬,好儿郎,上战场。”这类的合唱句好,讲节奏、而且要短,但还有些合唱曲太长,也不太像合唱。第三场阿妹生子段落,“这是相爱的结晶,这是信仰的回报……”词风完全变化了,民歌风没有了,变成了诗人的书生腔。“你可知山下的廊桥已冠红军名?”中的“冠”也不符合。

五、另外,红军的“养女”这个部分,我认为是有情动人的地方,不一定要浓墨重彩,但前面这个戏没有做出来,没有做足。还有比如第二场结尾,阿根那段词多余,可以用舞剧的处理方式,队伍走了,不要说话。第五场赖阿妹“耳边虎狼叫,眼前刺刀寒……”唱段,本来群众性的场面应有合唱或和唱,因此排练中要考虑群众性的场景,不能仅是女主角一个人在台上演唱。第五场众人批评阿狗的段落,反复的对话像话剧,实际上群众一小段唱就可以解决了。阿妹的“你怎么可以忘恩义?你怎么可以去投敌?”唱段太长,本来就是虚的事情,观众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剧中人还要唱,这也是一个忌讳,因此此处收得要快。第六场文学本中要明确不是“遐想”就是“梦境”。阿妹对阿根的怨恨,比如第六场“阿根哥……你你你……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捱呀!”阿妹应该是从来没有怨过丈夫的,这段可以紧缩。“送你送到天堂门,玉帝见你让三分。天庭若敢对你唔公平,你就革命学那猢狲弼马温。”等等这类神话化的语句,没有必要。

六、阿狗的角色表演要赋予其非常美的“丑角”,外在丑内在美,就像《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歌唱家):

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觉得这真是个好戏,题材重要,方向正确,歌颂党,歌颂人民。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的历史,是从艰难困苦、流血牺牲中闯过来的,而这部戏恰恰就是写的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基础是老百姓,这个戏恰恰就是写的老百姓与共产党的血肉联系。我认为当前我们需要这样的文艺作品,在大好形势下让后代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能忘记过去,忘却历史。这个剧目的展现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震动。艺术作品中正面、悲壮地表现革命斗争中的流血牺牲的戏是有,但像这部戏这样集中表现得不多,所以这部戏特别重要,它完全正面清楚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目前的剧本所展现的历史,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我们共产党红军长征,就没有我们的未来,这个戏的政治意义,与中央及十九大报告所提倡的完全吻合。这样的作品在歌剧舞台上呈现,它政治上影响力以及对民族歌剧发展道路上所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很可贵的。这个戏就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就像天安门前纪念碑的历史,用歌剧形式在舞台上展现的就是既是伟大正确又是流血牺牲的历史,打入人的心灵。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立上舞台,在舞台展现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再修改,压缩。

序幕非常动人,那一段词很好,在音乐声中讲述这段历史,可以用画外音方式展现,把观众一下带到规定的历史情境中。第一场这种形式挺好,刻不容缓的场面,人民支援战争,写出了人民与战争的关系,红军是靠人民来支援的;第二场阿根阿妹互诉衷肠的部分要稍微紧凑、压缩,更加严谨;第三场前方战争场面与后方人民的呼应。

这部剧表现松毛岭战役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及其重大牺牲,我认为这部剧要大写“悲”,充分表现人民的流血牺牲;同时又写“壮”,激发人们对过去历史的思考。阿妹有很多朴素的语言,动人的表述,但另一方面,她的身上应该让人想起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的形象,除了她对红军的朴素的感情,还应该写出她觉悟的一面。这部剧在表现群众对红军怀念和思念的感情时,要表现其“壮”,演出效果才会更好,让群众从流血牺牲中得到一种悟性,更激发起群众前进的动力。这应该是一部悲壮的歌剧,松毛岭的人民流血牺牲为红军开辟了长征的道路。

现在这几个人物写得可以,特别是林阿狗在牺牲前的这一幕比原来写得好,这个人物立起来了,但要注意不要滑稽,要让他对敌人的欺骗更自然,更有真实性。阿妹这个人物,立得住了,但我始终觉得稍微软了些,表述上过于缠绵的东西,如何在唱词和表现上把这个人物写得力度再大一点。她应该是一个在革命历程中作出巨大牺牲的中国老区农民妇女,就像《红嫂》一样。这个人物要让观众看了以后永远不会忘记,人民在革命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且他们不仅是人民,他们就是共产党,共产党是靠他们来组成的。因此这个人物要写得稍微强一点。剧情的结尾还要再琢磨,儿女要将阿妹接到城里,俗套一般化,感觉没有戏了。

黄小驹(文化部艺术司音乐舞蹈杂技处处长):

一、人物名字要确定,以免造成观众误解;另外林思红与林思军名字太相似,让人觉得像兄妹俩,为了更加突出思红是女红军留下的遗孤,建议跟从女红军的姓氏。二、序幕可由老太太先出来讲述,再接战争场面。三、阿狗有一段对阿妹感情的演唱,比如“想妹唔敢想,欲望垫桌脚。阿狗虽非大丈夫,但也知晓伦理道,兄弟之妻唔可欺,承诺守信唔动摇……”,我认为阿狗对阿妹的感情写得太直白,应该更含蓄,否则后面阿狗与姆妈(瞎婆婆)争执的部分,就会让人感觉动机不纯。因此,我认为阿狗不一定要参与争执,如果要参与,那么前后感情的语言就要更加注意。阿狗可以对阿妹的这种感情应该是微妙的,不应该点明。同时阿狗有些唱词,比如“十年阿妹多烦恼。眼看鲜花变作草”还要斟酌,我认为在阿狗的眼里,正因为等待才让阿妹显得更加美好。四、在情节设置合理性方面,我认为思军想接阿妹回城,然后告知阿根牺牲的消息这段戏,我认为可以变成两个戏,第一个戏是思军曾经想接阿妹回城,但阿妹不愿意,坚持要留下等待阿根;下一段思军再次回来,是父亲已经牺牲的消息被证实。因为作为儿子来说,是否真的会隐瞒母亲,让母亲等待这么多年。如果要有儿子思军的隐瞒,那么他的隐瞒要有一段内心戏的唱段表现,说清楚为什么要隐瞒的矛盾和苦衷。

明文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巡视员):

剧目创作很重要的一点是演员排演过程要扎下去;同时本次首轮演出在长汀剧场,排演期间要经常请老百姓来看,不断提意见,不断修改。刚才专家极负责任、极富激情地把这个本子目前的主旨、立意、格调、细节都谈了,供你们参考。大方面的东西别动,小细节的地方再慢慢琢磨修改。

我对这个本子也还不满足。我认为《松毛岭之恋》的“之恋”,不是写松毛岭的恋爱,“恋”是一种信念,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是对人的坚守,对地的坚守,最后是对信仰的坚守。前面的故事情节、戏剧矛盾、戏剧冲突都可以了,我的不满足主要是后面部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民群众建设伟大国家,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自己干出来的,这个寓意和主旨目前表现还不足,特别是那句话“我男人啊,是去干咱们老百姓自己的事儿去了”,如果表达出“我是老百姓,我自己的事儿我要自己干,我男人能干,我男人做出榜样了,我也要干”这样的意思,这个人物就会体现不同的立意和主旨。

这个本子不好写,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物原型。但是历史题材、真实故事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换句话说,必须要有自己的想象能力,目前故事编得太弱,因此依靠大量的咏叹,想把故事说清楚。我总体的想法是前面还可以再压缩,后面还要再伸展。最终提炼出信念永恒,人民是伟大的,共产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是因为共产党在老百姓心里是永恒的,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目前把儿女写到城市生活,还要再斟酌考虑。根据这个主题寓意,可以让儿子还是农民,还在松毛岭这片土地上坚守着,体现出一个传承的问题。

音乐的定位是带有板腔体式的,带有浓郁福建特色的中国民族交响乐,符合中国的审美。

沈承宙(武汉歌舞剧院原副院长):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歌剧,首先是题材好,福建革命根据地是延续时间最长的,老区的人民是最早牺牲,却是最后改善生活的。老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太需要被歌颂,也让当下的人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其次,结构完整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地方特色的音乐,方言的使用,以及对生死处理的对比等等,都非常好。

有几点建议:第一,表演风格统一问题,这部剧有歌剧演员、舞蹈、还有合唱,最后都要向歌剧的方向趋同。第二,一幕三场,阿根与阿妹的隔空对唱,阿根可以把军帽脱掉,否则离得太远,灯光也暗,演员的脸都看不清了。第三,阿财戏份过多,有点盖过阿根。第四,有一段唱词里有“必要时”,这不是当时当地人们的语言,也不是人物的语言。第五,阿妹送儿子参军的戏,拉到舞台前面来,否则观众会看不明白。第六,思军告知阿妹父亲牺牲,阿妹不应该是把烈士证一下塞给思军,这烈士证就像是阿根的命,要捧在心上的,这个段落阿妹的表现怎么让人更加感动,还需要主创团队仔细斟酌。

冯柏铭(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一级编剧):

这部剧的二度创作加分,这是很难得的,看得出这是一个完整且配合默契的团队,同时也善于吸收意见,我认为是从一开始到现在进步最大的剧目。剧本抓住每一个动情的环节一步步往里面添加内容,不断积累情感,最后迸发出来,十分打动人。这部剧是民族的,是歌剧的,具有史诗的凝重感。提几点建议:一是刚才有专家说的,几种表现形式和手法,怎么融合得更好;二是这部戏讲的是闽西革命根据地,讲的是松毛岭,怎么更好地体现出福建根据地的特别之处,展示出地域性的特色;三是中间还是有中场休息更好。

刘麟(中央民族乐团一级编剧):

这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精神、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好听好看感人至深的史诗性的歌剧。建议:第一,剧中部分语言不符合人物语言的要微调,比如“坚贞与期待”等等。第二,序幕的动效和语言,是话剧式的,好处是便于交代情节,但是还是不要放弃音乐,充分利用音乐和叙事合唱。第三,一幕要再浓烈。第四,一幕三场,而且在激战的情况下,缺一段阿根的抒情咏叹调;另外阿根与阿财的唱段比例微调,使阿根这个人物更加圆满。第五,二幕应该是安魂曲,中国民谣式的安魂曲,最后在祭奠阿根的时候,安魂曲再现,作为人物的主题音乐。

项筱刚(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优点有:一是阿妹的咏叹调写的很美,比如“阿根哥,你在哪”,继承了民族歌剧重视向戏曲音乐、民间歌曲学习的传统,充满中国戏曲层层递进的张力;二是劝改嫁段落,是近来罕见的三重唱片段,将歌剧戏点推向高潮;三是话剧加唱的度把握较好;四是反面人物没有“脸谱化”。缺点主要有:一是“阴盛阳衰”,感觉不到男一号的存在;二是乐队部分略显薄弱;三是缺宣叙调。

臧云飞(陆军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

拿衣服那段戏非常感人,建议不要用哭腔,另外空场的时间太长了,还有儿女也不应该是抱在一起,这时候他们最关心的应该是他们的母亲,他们应该是趴在门上,关心母亲怎么样了。另外,村里人在哪里,政府在哪里?虽然后面那段送葬的片段也很好,但是在这里我就想到村里人呢,至少应该有个村干部什么的。音乐起来,村里人都来了,以此表现出一种对烈士的崇敬。还有,阿根重现的那个段落,阿妹似乎也感觉到自己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所以阿妹应该是“立”起来唱,而不是佝偻着。阿财要带白匪去找游击队的这个段落,总不会是带着到山里逛逛就能找到的吧,游击队在哪里,没有交代,前面应该要有事件,游击队应该与村里人有交往。另外,方言“捱”用得太多了。

王湖泉(中国歌剧院一级导演):

歌剧序曲非常重要,序幕开篇没必要用画外音,采用投影视频或文字展现即可。歌剧样式和方向性是准确的,歌剧表演中演员是主体,采用真人演出比较好,比如合唱队有时候放在幕后,感染力不够强,还是在台上直接表演更好。有一段树在舞台上的移动,应该有其功能性和语汇感,为什么要这么移动,是有设计、有讲究的。另外,歌剧中舞蹈演员的使用,其目的应该是表现戏剧而不是舞蹈。婆婆、阿妹和阿财的三重唱要写得更凝练。人物关系方面,让人感觉阿财是否喜欢上了她的嫂子,戏多了;男主角后面应该有一段咏叹调。舞美灯光方面,阿妹回忆的部分,主表演区和副表演区的灯光处理要注意区分。另外阿妹拿衣服那个场景,应该设置在舞台中间。这部剧最感人的行动线,就是那三十套衣服,要怎么更好地表现出做衣服,怎么表现等待、坚守?比如可以进行写意的处理,衣服从上面挂下来等等,更直观也更加震撼。

李元华(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这部剧的主创和演员,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表现出了大气、正气、神气。希望作为跨界的导演,要更加遵循中国歌剧、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的特点。这部戏共有两条线,战争与情感,战争场面表现不够强烈,战士们也应该表现出是有智有勇的。音乐配器太重,手段不够丰富。歌剧音乐的灵魂是演奏,同时演员要用声音来塑造角色。

羊鸣(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

音乐方面小调性太多,容易让人审美疲劳;音响太强,建议不要轻易用高音,会破坏美感;音响话筒设备要还真,展示演员真实的声音。

王道诚(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

《松毛岭之恋》是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歌舞剧院主抓的当代革命题材,非常具有政治眼光,这部剧从创作、制作到首演的成功,是你们坚守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信,真正贯彻践行习总书记澳门黄金城:坚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的一部成功之作,由衷表示祝贺。《松毛岭之恋》不仅讴歌了红军的英雄,也同时讴歌了人民群众的英雄,比如阿财、阿妹,他们都是平民英雄,但他们在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红旗回来了,我们的胜利回来了,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了,但他们的丈夫、父亲、儿女都没有回来,像阿妹等来的是丈夫的牺牲。所以,《松毛岭之恋》是一首当代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最壮美的英雄的赞歌。

我想提几点:第一,研究叙述与演唱与戏剧的平衡,现在靠字幕打的内容很多,旁白有必要但也多了,怎么实现在演唱和戏剧的进展中把要抒发的内容、要向观众解释的内容,用演唱和戏剧人物关系发展的手段加以阐述,而不是展示历史的画卷;第二,希望实现舞蹈与演唱和戏剧的平衡,从剧本开始做重新的布局,让舞蹈替戏剧场面说话,而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渲染气氛;第三,改变阿财的表演状态,在第一幕的时候不要那么猥琐,因为他不是逆子,他猥琐得让人有点担心,他应该仅仅是幼小的、不成熟的,这也使他后面的英雄举动与前面不至于形成太大的反差。

傅显舟(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与第一届歌剧节相比,福建省歌舞剧院进步巨大,乐队、演员水平提高很多。缺点在于:音乐形象方面,第一女主角基本不错,唱腔弱在阿根、阿财的音乐形象。音乐基础挺好,大量的民歌、小调,地域风格浓郁,是比较典型的民族歌剧。就是怎么建立音乐形象,是下面需要调整的。空间怎么利用,前面有序曲,后面终曲,把这两点做好就行。小调式太多,颂歌性的大调式在高潮的地方画龙点睛,比如得到丈夫牺牲的消息拉开衣柜,要有主题再现。说,是话剧表演的方式,要让音乐把戏剧情感的积累完全外化。所以前面一定要加序曲,前面有准备,高潮的时候音乐再出现。终曲现在也挺好,但是没有概括,形象是要建立、提炼和贯穿的。也就是画龙点睛地将几个人物音乐形象通过主题提炼贯穿,鲜明得把他建立起来。反面人物的唱腔也不是很顺,也需要提炼。

游暐之(《歌剧》杂志主编):

这是我的家乡戏,我对这部剧特别有感情,剧中很多细节的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很真实和熟识。在这种情感之外,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首先选材的切入点好,在革命战争宏大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把视角聚焦在一个弱女子身上,以她无比的坚持、坚韧、坚守,谱写了一段令人痛彻心扉的爱情绝唱。女主人公就叫阿妹,看似无名无姓,她其实代表了闽西老区的人民,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除了牺牲在战场上的先烈,也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用自己的肩背,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任,我们必须要歌颂他们。音乐亲切、流畅、结构完整、旋律动听、地域鲜明,没有生涩之感,很多段落如泣如诉、真情流露,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能够让人留下记忆的段落,衷心祝贺本土的作曲家。另外,每一个角色演员,乐队、合唱都非常不错。王庆爽在这部剧中是近几年塑造最成功、最动人的人物,也非常适合她,她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很到位,在表演中细节的处理也是本地演员需要学习的。

提几点个人想法,供参考:第一,演出中方言运用前后统一问题。把“我”用成“捱”没有问题,观众也能理解,但是演出中演员的表演要统一。第二,在写作过程中,一些字词的运用要符合当时的历史和语言习惯,比如“初心”等等,有些词太文学性和书面化。第三,阿妹祭奠那段让我出戏,“为了革命信仰,苦也甜”等等,这不是她的情感表达,应该由合唱来唱出来,她就应该表达她对阿根的思念和相守。第四,澳门黄金城:戏剧的逻辑性问题,阿财的牺牲那段有点啰嗦。村民和阿妹指责他,他自己唱出一段“你们笑吧……”,这不是他当时要表达的,也不是这部剧要传达给观众的。阿财给人感觉一直是懦弱胆小的,这时候还要给观众留下悬念。阿财受指责,但不多说,在准备要离开时,跟阿妹有隐晦的表达,后面他的牺牲会更有冲击力。第五,舞蹈语汇过多的问题,还是要用歌剧的思维来处理,一定要让歌剧来表现戏剧。现在很多合唱作为舞蹈的伴唱,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包括阿妹要送阿根走的时候,那几根树桩,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什么不能让合唱队员出来,他们就是村民,不仅仅是阿妹送阿根走,还有其他村里人的送别。第六,舞台调度方面,很多场面群众演员是雕塑式的处理,这是舞蹈化的处理不是歌剧化的。像西方歌剧,主角在表演的时候,其他群众是有戏剧动作的。比如,阿妹在犹豫手榴弹要不要拿出来的时候,群众是可以有互动的,村民要往外冲之类的。另外,房屋这个舞台道具的使用,放在边角是很大的忌讳。那是戏剧最高潮的时候,要让所有观众体会阿妹此时心里的痛。但是门被挡住留下一个边,另一边的观众完全看不到阿妹的戏剧动作,视觉上也很不舒服。第七,阿妹的服装三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不符合人物特征。尤其是到最后20世纪60年代了,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包括儿女30岁的时候是什么状态?还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找到当年的感觉。

赵承燕(中国歌剧研究会副主席):

这是一部现实与浪漫结合的革命题材民族歌剧,从歌剧因素的角度来看很大气,非常有震撼力。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阿妹知道阿根牺牲的消息,另一个是阿财的走。阿妹这段的表现形式上要有节奏感,打开柜门,拿出衣服,心里感觉像在滴血一样。她一唱,戏剧性就塌下来,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她不要唱,完全按照内心节奏表演,用小提琴代表她的唱,我看着就会流泪。还有阿财那段,我也觉得可以把那段唱去掉,阿妹在指责阿财的过程中想起手榴弹一下子醒悟去拉阿财,阿财只是笑一笑,什么也没说,深深给村民鞠一躬就走了,这样处理就很讨巧。序幕结束后阿根与阿妹见面,有一段宣叙调,但是感觉特别突然,是否可以调整。阿妹单独唱非常好,我个人的感觉是,作曲能不能在阿妹与阿根二重唱部分让两个人的声音更加协调。

莫凡(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

音乐创作坚持闽西山歌的特色,浓浓的福建民歌,乡音乡情,能被大众接受。如一幕二场阿妹送阿根、阿财唱山歌;二幕一场阿妹、阿婆、阿财的三重唱,白军军官的唱段有性格特色,周建坤戏虽不多表现不错,阿财送敌人远去唱山歌再现,无伴奏,很有表现力;三幕一场女生合唱“太阳出来”,比较亲切;阿妹回忆起阿根的山歌清唱,有特色;阿妹与不出现的阿根的对唱,老年阿妹无伴奏的哭唱,很动情,有人物感;王庆爽很有表现力;阿妹取柜子里为阿根三十年做的衣服和鞋是全剧的高潮,灯光配合很集中、动人;三幕二场的间奏曲有表现力,唢呐音色有特点,配合在松毛岭的多媒体,很悲壮。剧目创作集中了瞎婆婆一家的遭遇,尤其写坚守了几十年的阿妹,亲情和爱情都很有生活气质,具有客家人坚贞的信念,叙事交代比较流畅,矛盾冲突在关键时刻能够集中于写人物的情感。新的合唱队比之《土楼》的时候训练得更像一支歌剧合唱队,但因为扩音的问题,还不能体现出合唱队音色造型的各种特点。乐队也是如此,进步明显,但扩音虽造成了气势,但毁了所有音色变化,乐队扩音不好,造成音色损伤,音响不平衡。除了扩音造成的演出品质,在音乐创作上值得探讨的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的问题,如一幕三场,阿妹思念阿根的重点段落,明明是“只见尸骨流成塘,只见尸骨满山岗”,但音乐与和声却一直很美,没有紧张度;二幕二场,在生死存亡关键时刻,大段抒情唱,还有小提琴、大提琴solo,戏剧性有些断裂;瞎婆婆被打死,阿妹、阿财和众人好像无动于衷,如何组织这场矛盾冲突强烈的戏剧应该考虑一下。抒情段落何时出现,如果是时间似乎凝固了,只听见二人的心里交代,灯光应该处理下,否则一台人傻站着,没有戏。三幕一场,思军告诉真情,毫无准备。三幕二场,三十年后悼念阿根,是很感人的戏,前面是舞蹈场面后面是合唱,体现的是舞蹈思维。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二幕二场,白军围着众乡亲,众人做同样的举手状舞蹈手势。阿妹在三幕二场悼念阿根时,除了撒酒,唱词不动情、概念化,不亲切,不打动人心,放弃了最初坚持的淳朴格调。尾声,字幕呈现长汀南山镇烈士英名,后面很多无名氏,让我感动。但尾声合唱感觉放的录音,不可取。总的来说,动人的素材,很有基础的人物,但许多方面尚需精雕细琢,目前还有点粗糙。剧情里写“门对坟,坟对门”,守望等待,为什么没有了呢?要注意细节。阿妹为阿根每年做衣服和鞋,要有行动。

陈志音(《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

非常好的一部戏,非常感人的一部戏。说三点:第一,加强阿根的唱,把阿财义举之前的铺垫减,确实有点啰嗦,但是这个演员唱得真的太好了。第二,衣柜放在角落,太不应该了,应该把衣柜突出,在视觉上有冲击力。第三,分娩的场面,不喜欢这么处理。关起门来,最后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就可以了。

伦兵(《北京青年报》记者):

第一次看很同意刚才专家提出的看法,我想说的是:第一,戏的选材和制作有远见。第二,这部戏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坚守”。

想提几点希望:第一,音乐上给女主角的高音太多,整个音乐应该是跌宕起伏的,有些应该是柔情的,但是比较少。第二,我希望导演为这个戏排结构的时候,要更加歌剧化,现在这个戏的舞蹈有点多了。第三,希望在语言上、唱词上要更加接地气。第四,阿财和阿妹的关系好像没有理清楚,阿财对自己的嫂子是崇拜也好,暗恋也好,应该有所表达,甚至在戏剧动作有所表达。第五,音乐的配器有点单调,一直是铜管在打节奏,应该更加丰富一些,可以增加一些弦乐的柔情,更加走心。

蒋力(中国歌剧院创作室原主任):

第一,在第一次导歌剧的导演中,有些很不成功,没有向歌剧靠拢,有些很成功比如本剧的导演,刚才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剧中的舞蹈偏多,因为她是舞剧导演出生,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导演接下来一定会向歌剧化进行调整。第二,思红这个名字太大胆了,思红在这部剧里基本上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到后面基本没有故事。第三,结尾一群红军如雕塑般在那边站立着,我建议阿根是那些雕塑中的一个,然后阿妹发现其中的雕塑就是阿根,不禁上前抚摸,在抚摸中他敬个礼,那样会更加感人。第四,床和房子的比例有点失调,太大了,应该更普通人家,民居一些,要不看的有点别扭,还有送儿子去参军一定就在这个房间前面。最后,节目单出现的是也是字幕出现的最后一句“松毛岭的意义是为中央红军吹响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号角”,我觉得这句话非常不妥贴,长征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它的胜利。

满新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好戏才有评论诞生。这部剧要有人性、要有思想性,不要掐断与生活的联系。人不能在情境中没有戏,戏要有趣。这部剧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拎清楚两个人谁是主要人物,配角可以少唱。戏剧要有结构布局、节奏布局,如果全部都是四四拍、四二拍,会太单调。当女主角大段唱段的时候,她的心死了,要有外部动作,要有戏。戏里有太多舞蹈思维,要有歌剧思维。如托孤那一段。阿财的唱段没有韵味,不对仗。在音乐的把握上要体现人物性格,有些地方可以应用转调,注意调性的稳定。配器上要有戏剧上的效果。女主的声音很好,但是人物的表现不要僵化,要软一点。

萧文礼(中央民族乐团创作部副主任):

面对祖先灵牌的片段,最能体现客家特色,可以做得更加有仪式感,不要像赶集一样,可以做点文章,突出漫长的等待比牺牲更痛苦、更伟大。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歌唱家):

谈谈我看完这部剧后的几点感受。第一点,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福建地区的人民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所做出的重大牺牲。看了演出以后我有信心了,这个主创团队,有实力、有能力、有才华,而且对老区人民抱着深厚的感情。第二点,这部剧一点不过时,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历史展现我们的过去,展现我们的根,中国的革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怎么来的,现代年轻人为实现中国梦是需要这样一种激励和动力的。第三点,这部剧确实改好了,人物都利索、干净了,特别是阿财这个人物的改变,我和有些同志的意见不一样,小叔和嫂子非谈恋爱啊?她就是他的妈。“长嫂如母”,就是这种关系,一点都不要动摇。在阿根牺牲之前,阿妹母亲的这个感觉表达不够。阿财这个人物别给他抹黑了,他就是“愚”“钝”,大家不是怕他成叛徒,而是怕他做错事,从这个角度来塑造这个人物,这样更好,观众更容易接受,这样戏和几个人物就完整了。第四点,烈士证要处理好,现在感觉还不够,仓促了,索性正大光明。就是时机到了,该告诉母亲父亲牺牲了,不要扭扭捏捏的,但是这部剧前面要铺垫好。另外还有衣柜,处理得小气了。刚开始阿妹在沉思、难过,后来柜子一拉开,不是一件件往外拿,应该是一下子扑倒衣服上,一个大的动作,这时候大哭。阿妹等了30年,这些衣服已经“人化”了,衣服就是她的阿根,是她对丈夫思念的情。这到底要怎么表现,要好好研究。还有,最后处理一定要哭,但是分寸和节奏要掌握好,既要哭得恰到好处,又不能哭得没完没了,才能动人。第五,孩子当兵这段太仓促,怎么处理更好。第六,阿根牺牲没有处理好,比如要突出阿根最后一个坚守阵地,“人在阵地在”,动作干净,为阿根牺牲创造条件、做好铺垫。第七,阿妹这个人物,是王庆爽最近几部剧里最好的,她的音色好听,但特别是年老以后音色要变化,太尖亮,要稍微厚实一点。还有瞎婆婆的演员,人物表现有点跳,不够贴近人物,还要再深沉苍老一些。最后,我特别同意大家的意见,主创团队特别认真、特别虚心对待专家组提出的各项意见,现在的舞台呈现很不错。我对这部剧给予很高的期望,一定要把老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用最高水平呈现在北京的舞台上!

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厅厅长):

各位专家提了很多好意见,我们一定要记下来,改好、改到位。之前也开了多次专家座谈会,有些意见已经改了,有些可能还没来得及改。要专门去研究琢磨,怎么改?怎么改好?今天这一版,总体感觉还可以,特别是到了后面越来越精彩。但是前面一直在唱,节奏比较慢,比较松散,入戏也比较慢。

下一步要认真吸纳多方面意见,边演边改,使这个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亮点要做“亮”。亮点是什么?怎么体现亮点?主题思想无疑是亮点。反映的红色文化内涵很深刻,但作为表演要有几个亮点。这部歌剧的亮点在于三十套衣服的表现,十年十套,二十年二十套,我们要怎么体现这个过程的呼应?再者,要充分体现剧情中的“坚守”。阿根的“死”,和这边的“生”。上一版在处理上有创新,这一版就处理得相对平淡。他的牺牲是怎么“死”?不能只是倒下,一般的“死”去,而是要有亮点。我们要去想怎么处理好“死”和“生”。另一个亮点在于“恋”,恋是双方的,不能是单相思,不能这边阿妹一直想,那边体现阿根的过程没有戏,他的唱要反应长征过程和重大的事件——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等,要巧妙地带出来。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两个人不知道,但两个人之间有一个心里对话,对话要有三段,十年对话、二十年对话、三十年对话,这些亮点怎么做“亮”,导演怎么创意,要去思考。一个剧有几个亮点,大家看完就会印象深刻。

二是特点要做“特”。音乐上要有鲜明的特点,我感到有几段音乐好听,还有不少段落的音乐不动听,留不下印象。特别是缺乏山歌民歌的特点,很难流传开。要把音乐的特点放大。比如:“藤在树上”那段,是比较好听的一首,就要把它放大。现在这段歌词太短,可加一段:“树长藤生两相依,树死藤随不分离”。唱到这里,是用很痛的、哭的言语在唱,这时候可以增加背景和声,体现共鸣的气氛。这首歌也可以多出现几次,每次出现增加一些好听的东西。另外,女主人公一个人唱太多,听起来感觉太单调。要有独唱、合唱交替对比出现。还是要把主题歌再琢磨一下,山歌、民歌的特点,要多一点,增强歌曲的传唱性。

三是看点要耐“看”。戏的细节要经得起推敲。如剧中出现大树,舞台上那几棵树,设计还要再细究。树在那里转转转的那个场面,是要说明什么?榕树是不属于那个环境的,有没有更好的形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节奏太慢。长征出发前,两个人在山岗上话别,后来又是两个人在树下话别,有重复之嫌。同时,格局也小了,局限在两个人的分别,可增加老百姓送部队场景,使人看到长征出发时候才有的感人气氛。对每个景的设计,要认真思考,如有个场景,树好看、生机勃勃,后面是青山绿水,是否与那个时候残酷战争的场景相符?应对每个场景琢磨一下。

四是共鸣点要增强。剧中有不少情节和场景是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对这些共鸣点要设计好,给予策划强化,通过共鸣点增加气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激发思想升华,上升到继往开来、传承红军精神,也可设计一段精彩的舞蹈掀起高潮,引起观众的共鸣,使他们感动震撼。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郭旋、何慧 整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澳门黄金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