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澳门黄金城赌城:|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第七届福建艺术节> 陪你品艺 > 正文

打造新时代民族歌剧艺术精品——众家畅谈红色题材剧目《松毛岭之恋》

2018-11-12 15:59:50??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游暐之(《歌剧》杂志主编):

这是我的家乡戏,我对这部剧特别有感情,剧中很多细节的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很真实和熟识。在这种情感之外,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首先选材的切入点好,在革命战争宏大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把视角聚焦在一个弱女子身上,以她无比的坚持、坚韧、坚守,谱写了一段令人痛彻心扉的爱情绝唱。女主人公就叫阿妹,看似无名无姓,她其实代表了闽西老区的人民,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除了牺牲在战场上的先烈,也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用自己的肩背,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任,我们必须要歌颂他们。音乐亲切、流畅、结构完整、旋律动听、地域鲜明,没有生涩之感,很多段落如泣如诉、真情流露,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能够让人留下记忆的段落,衷心祝贺本土的作曲家。另外,每一个角色演员,乐队、合唱都非常不错。王庆爽在这部剧中是近几年塑造最成功、最动人的人物,也非常适合她,她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很到位,在表演中细节的处理也是本地演员需要学习的。

提几点个人想法,供参考:第一,演出中方言运用前后统一问题。把“我”用成“捱”没有问题,观众也能理解,但是演出中演员的表演要统一。第二,在写作过程中,一些字词的运用要符合当时的历史和语言习惯,比如“初心”等等,有些词太文学性和书面化。第三,阿妹祭奠那段让我出戏,“为了革命信仰,苦也甜”等等,这不是她的情感表达,应该由合唱来唱出来,她就应该表达她对阿根的思念和相守。第四,澳门黄金城:戏剧的逻辑性问题,阿财的牺牲那段有点啰嗦。村民和阿妹指责他,他自己唱出一段“你们笑吧……”,这不是他当时要表达的,也不是这部剧要传达给观众的。阿财给人感觉一直是懦弱胆小的,这时候还要给观众留下悬念。阿财受指责,但不多说,在准备要离开时,跟阿妹有隐晦的表达,后面他的牺牲会更有冲击力。第五,舞蹈语汇过多的问题,还是要用歌剧的思维来处理,一定要让歌剧来表现戏剧。现在很多合唱作为舞蹈的伴唱,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包括阿妹要送阿根走的时候,那几根树桩,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什么不能让合唱队员出来,他们就是村民,不仅仅是阿妹送阿根走,还有其他村里人的送别。第六,舞台调度方面,很多场面群众演员是雕塑式的处理,这是舞蹈化的处理不是歌剧化的。像西方歌剧,主角在表演的时候,其他群众是有戏剧动作的。比如,阿妹在犹豫手榴弹要不要拿出来的时候,群众是可以有互动的,村民要往外冲之类的。另外,房屋这个舞台道具的使用,放在边角是很大的忌讳。那是戏剧最高潮的时候,要让所有观众体会阿妹此时心里的痛。但是门被挡住留下一个边,另一边的观众完全看不到阿妹的戏剧动作,视觉上也很不舒服。第七,阿妹的服装三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不符合人物特征。尤其是到最后20世纪60年代了,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包括儿女30岁的时候是什么状态?还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找到当年的感觉。

赵承燕(中国歌剧研究会副主席):

这是一部现实与浪漫结合的革命题材民族歌剧,从歌剧因素的角度来看很大气,非常有震撼力。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阿妹知道阿根牺牲的消息,另一个是阿财的走。阿妹这段的表现形式上要有节奏感,打开柜门,拿出衣服,心里感觉像在滴血一样。她一唱,戏剧性就塌下来,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她不要唱,完全按照内心节奏表演,用小提琴代表她的唱,我看着就会流泪。还有阿财那段,我也觉得可以把那段唱去掉,阿妹在指责阿财的过程中想起手榴弹一下子醒悟去拉阿财,阿财只是笑一笑,什么也没说,深深给村民鞠一躬就走了,这样处理就很讨巧。序幕结束后阿根与阿妹见面,有一段宣叙调,但是感觉特别突然,是否可以调整。阿妹单独唱非常好,我个人的感觉是,作曲能不能在阿妹与阿根二重唱部分让两个人的声音更加协调。

莫凡(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

音乐创作坚持闽西山歌的特色,浓浓的福建民歌,乡音乡情,能被大众接受。如一幕二场阿妹送阿根、阿财唱山歌;二幕一场阿妹、阿婆、阿财的三重唱,白军军官的唱段有性格特色,周建坤戏虽不多表现不错,阿财送敌人远去唱山歌再现,无伴奏,很有表现力;三幕一场女生合唱“太阳出来”,比较亲切;阿妹回忆起阿根的山歌清唱,有特色;阿妹与不出现的阿根的对唱,老年阿妹无伴奏的哭唱,很动情,有人物感;王庆爽很有表现力;阿妹取柜子里为阿根三十年做的衣服和鞋是全剧的高潮,灯光配合很集中、动人;三幕二场的间奏曲有表现力,唢呐音色有特点,配合在松毛岭的多媒体,很悲壮。剧目创作集中了瞎婆婆一家的遭遇,尤其写坚守了几十年的阿妹,亲情和爱情都很有生活气质,具有客家人坚贞的信念,叙事交代比较流畅,矛盾冲突在关键时刻能够集中于写人物的情感。新的合唱队比之《土楼》的时候训练得更像一支歌剧合唱队,但因为扩音的问题,还不能体现出合唱队音色造型的各种特点。乐队也是如此,进步明显,但扩音虽造成了气势,但毁了所有音色变化,乐队扩音不好,造成音色损伤,音响不平衡。除了扩音造成的演出品质,在音乐创作上值得探讨的是,抒情性与戏剧性的问题,如一幕三场,阿妹思念阿根的重点段落,明明是“只见尸骨流成塘,只见尸骨满山岗”,但音乐与和声却一直很美,没有紧张度;二幕二场,在生死存亡关键时刻,大段抒情唱,还有小提琴、大提琴solo,戏剧性有些断裂;瞎婆婆被打死,阿妹、阿财和众人好像无动于衷,如何组织这场矛盾冲突强烈的戏剧应该考虑一下。抒情段落何时出现,如果是时间似乎凝固了,只听见二人的心里交代,灯光应该处理下,否则一台人傻站着,没有戏。三幕一场,思军告诉真情,毫无准备。三幕二场,三十年后悼念阿根,是很感人的戏,前面是舞蹈场面后面是合唱,体现的是舞蹈思维。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二幕二场,白军围着众乡亲,众人做同样的举手状舞蹈手势。阿妹在三幕二场悼念阿根时,除了撒酒,唱词不动情、概念化,不亲切,不打动人心,放弃了最初坚持的淳朴格调。尾声,字幕呈现长汀南山镇烈士英名,后面很多无名氏,让我感动。但尾声合唱感觉放的录音,不可取。总的来说,动人的素材,很有基础的人物,但许多方面尚需精雕细琢,目前还有点粗糙。剧情里写“门对坟,坟对门”,守望等待,为什么没有了呢?要注意细节。阿妹为阿根每年做衣服和鞋,要有行动。

陈志音(《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

非常好的一部戏,非常感人的一部戏。说三点:第一,加强阿根的唱,把阿财义举之前的铺垫减,确实有点啰嗦,但是这个演员唱得真的太好了。第二,衣柜放在角落,太不应该了,应该把衣柜突出,在视觉上有冲击力。第三,分娩的场面,不喜欢这么处理。关起门来,最后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就可以了。

伦兵(《北京青年报》记者):

第一次看很同意刚才专家提出的看法,我想说的是:第一,戏的选材和制作有远见。第二,这部戏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坚守”。

想提几点希望:第一,音乐上给女主角的高音太多,整个音乐应该是跌宕起伏的,有些应该是柔情的,但是比较少。第二,我希望导演为这个戏排结构的时候,要更加歌剧化,现在这个戏的舞蹈有点多了。第三,希望在语言上、唱词上要更加接地气。第四,阿财和阿妹的关系好像没有理清楚,阿财对自己的嫂子是崇拜也好,暗恋也好,应该有所表达,甚至在戏剧动作有所表达。第五,音乐的配器有点单调,一直是铜管在打节奏,应该更加丰富一些,可以增加一些弦乐的柔情,更加走心。

蒋力(中国歌剧院创作室原主任):

第一,在第一次导歌剧的导演中,有些很不成功,没有向歌剧靠拢,有些很成功比如本剧的导演,刚才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剧中的舞蹈偏多,因为她是舞剧导演出生,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导演接下来一定会向歌剧化进行调整。第二,思红这个名字太大胆了,思红在这部剧里基本上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到后面基本没有故事。第三,结尾一群红军如雕塑般在那边站立着,我建议阿根是那些雕塑中的一个,然后阿妹发现其中的雕塑就是阿根,不禁上前抚摸,在抚摸中他敬个礼,那样会更加感人。第四,床和房子的比例有点失调,太大了,应该更普通人家,民居一些,要不看的有点别扭,还有送儿子去参军一定就在这个房间前面。最后,节目单出现的是也是字幕出现的最后一句“松毛岭的意义是为中央红军吹响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号角”,我觉得这句话非常不妥贴,长征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它的胜利。

满新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好戏才有评论诞生。这部剧要有人性、要有思想性,不要掐断与生活的联系。人不能在情境中没有戏,戏要有趣。这部剧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拎清楚两个人谁是主要人物,配角可以少唱。戏剧要有结构布局、节奏布局,如果全部都是四四拍、四二拍,会太单调。当女主角大段唱段的时候,她的心死了,要有外部动作,要有戏。戏里有太多舞蹈思维,要有歌剧思维。如托孤那一段。阿财的唱段没有韵味,不对仗。在音乐的把握上要体现人物性格,有些地方可以应用转调,注意调性的稳定。配器上要有戏剧上的效果。女主的声音很好,但是人物的表现不要僵化,要软一点。

萧文礼(中央民族乐团创作部副主任):

面对祖先灵牌的片段,最能体现客家特色,可以做得更加有仪式感,不要像赶集一样,可以做点文章,突出漫长的等待比牺牲更痛苦、更伟大。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歌唱家):

谈谈我看完这部剧后的几点感受。第一点,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福建地区的人民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所做出的重大牺牲。看了演出以后我有信心了,这个主创团队,有实力、有能力、有才华,而且对老区人民抱着深厚的感情。第二点,这部剧一点不过时,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历史展现我们的过去,展现我们的根,中国的革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怎么来的,现代年轻人为实现中国梦是需要这样一种激励和动力的。第三点,这部剧确实改好了,人物都利索、干净了,特别是阿财这个人物的改变,我和有些同志的意见不一样,小叔和嫂子非谈恋爱啊?她就是他的妈。“长嫂如母”,就是这种关系,一点都不要动摇。在阿根牺牲之前,阿妹母亲的这个感觉表达不够。阿财这个人物别给他抹黑了,他就是“愚”“钝”,大家不是怕他成叛徒,而是怕他做错事,从这个角度来塑造这个人物,这样更好,观众更容易接受,这样戏和几个人物就完整了。第四点,烈士证要处理好,现在感觉还不够,仓促了,索性正大光明。就是时机到了,该告诉母亲父亲牺牲了,不要扭扭捏捏的,但是这部剧前面要铺垫好。另外还有衣柜,处理得小气了。刚开始阿妹在沉思、难过,后来柜子一拉开,不是一件件往外拿,应该是一下子扑倒衣服上,一个大的动作,这时候大哭。阿妹等了30年,这些衣服已经“人化”了,衣服就是她的阿根,是她对丈夫思念的情。这到底要怎么表现,要好好研究。还有,最后处理一定要哭,但是分寸和节奏要掌握好,既要哭得恰到好处,又不能哭得没完没了,才能动人。第五,孩子当兵这段太仓促,怎么处理更好。第六,阿根牺牲没有处理好,比如要突出阿根最后一个坚守阵地,“人在阵地在”,动作干净,为阿根牺牲创造条件、做好铺垫。第七,阿妹这个人物,是王庆爽最近几部剧里最好的,她的音色好听,但特别是年老以后音色要变化,太尖亮,要稍微厚实一点。还有瞎婆婆的演员,人物表现有点跳,不够贴近人物,还要再深沉苍老一些。最后,我特别同意大家的意见,主创团队特别认真、特别虚心对待专家组提出的各项意见,现在的舞台呈现很不错。我对这部剧给予很高的期望,一定要把老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用最高水平呈现在北京的舞台上!

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厅厅长):

各位专家提了很多好意见,我们一定要记下来,改好、改到位。之前也开了多次专家座谈会,有些意见已经改了,有些可能还没来得及改。要专门去研究琢磨,怎么改?怎么改好?今天这一版,总体感觉还可以,特别是到了后面越来越精彩。但是前面一直在唱,节奏比较慢,比较松散,入戏也比较慢。

下一步要认真吸纳多方面意见,边演边改,使这个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亮点要做“亮”。亮点是什么?怎么体现亮点?主题思想无疑是亮点。反映的红色文化内涵很深刻,但作为表演要有几个亮点。这部歌剧的亮点在于三十套衣服的表现,十年十套,二十年二十套,我们要怎么体现这个过程的呼应?再者,要充分体现剧情中的“坚守”。阿根的“死”,和这边的“生”。上一版在处理上有创新,这一版就处理得相对平淡。他的牺牲是怎么“死”?不能只是倒下,一般的“死”去,而是要有亮点。我们要去想怎么处理好“死”和“生”。另一个亮点在于“恋”,恋是双方的,不能是单相思,不能这边阿妹一直想,那边体现阿根的过程没有戏,他的唱要反应长征过程和重大的事件——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等,要巧妙地带出来。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两个人不知道,但两个人之间有一个心里对话,对话要有三段,十年对话、二十年对话、三十年对话,这些亮点怎么做“亮”,导演怎么创意,要去思考。一个剧有几个亮点,大家看完就会印象深刻。

二是特点要做“特”。音乐上要有鲜明的特点,我感到有几段音乐好听,还有不少段落的音乐不动听,留不下印象。特别是缺乏山歌民歌的特点,很难流传开。要把音乐的特点放大。比如:“藤在树上”那段,是比较好听的一首,就要把它放大。现在这段歌词太短,可加一段:“树长藤生两相依,树死藤随不分离”。唱到这里,是用很痛的、哭的言语在唱,这时候可以增加背景和声,体现共鸣的气氛。这首歌也可以多出现几次,每次出现增加一些好听的东西。另外,女主人公一个人唱太多,听起来感觉太单调。要有独唱、合唱交替对比出现。还是要把主题歌再琢磨一下,山歌、民歌的特点,要多一点,增强歌曲的传唱性。

三是看点要耐“看”。戏的细节要经得起推敲。如剧中出现大树,舞台上那几棵树,设计还要再细究。树在那里转转转的那个场面,是要说明什么?榕树是不属于那个环境的,有没有更好的形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节奏太慢。长征出发前,两个人在山岗上话别,后来又是两个人在树下话别,有重复之嫌。同时,格局也小了,局限在两个人的分别,可增加老百姓送部队场景,使人看到长征出发时候才有的感人气氛。对每个景的设计,要认真思考,如有个场景,树好看、生机勃勃,后面是青山绿水,是否与那个时候残酷战争的场景相符?应对每个场景琢磨一下。

四是共鸣点要增强。剧中有不少情节和场景是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对这些共鸣点要设计好,给予策划强化,通过共鸣点增加气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激发思想升华,上升到继往开来、传承红军精神,也可设计一段精彩的舞蹈掀起高潮,引起观众的共鸣,使他们感动震撼。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郭旋、何慧 整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澳门黄金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