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澳门黄金城赌城:|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 正文
【全国网媒聚焦大理建州60年】蓝底白花的传承 在白布上扎染出的大理慢时光

2016-11-04 08:31:42??来源:云南网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在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久负盛名,历史悠久,下至三五岁的孩童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几乎人人会扎花,户户能扎染。扎染坊的展示区里陈列着传统的扎染制作工具以及非遗传承人段银开夫妇创作的扎染珍品。

说起大理,留于你脑海中最深的印象会是什么呢?是蓝天白云、白墙青瓦,是繁花似锦、绿水青山,是随手一拍都能成画的风景,更是那被悬挂窗边、铺于桌面又能穿戴在身的蓝底白花扎染布。大理扎染到底是怎样的巧夺天工,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带着这些疑问,11月3日,网媒行记者团们走进了位于大理周城的段氏璞真扎染坊,拜访这里的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

在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久负盛名,历史悠久,下至三五岁的孩童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几乎人人会扎花,户户能扎染。车队开进扎染小院,迎面就能看见一片片染就完成的各色布料,晾晒在阳光下。布料多以蓝底白花为主,图案大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花草虫鱼,也有不少自然流畅的纹路,颇有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朴素而优雅。屋檐下,围坐着一群白族老奶奶,她们虽都已上了年纪,但飞针走线的扎花活计仍旧轻快灵活,还能不时扯上几句家常。

周城村人多地少,耕地有限,历史上村民的生活素来仰仗“亦耕亦织”维持。周城是大理近代脱颖而出的手工业村之一,是闻名远近的织染村,这里传统的染布业主要是浸染扎染布、平面布、两面布、印花布这四种品种。

其中扎染布尤负盛名,是一种独特的染制工艺,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在白布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然后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今天,周城的扎染产品更是畅销海外。

扎染使用植物染料为布匹着色,雅致的蓝色就是由板蓝根提取液染成,核桃皮、树皮、紫茎泽兰也都能用作着色原料。扎染坊院子里种植的那些绿色盆栽就是板蓝根,兼顾观赏性、药用性还能用来做染料,可谓全身都是宝。由于使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扎染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段银开家世代以白族扎染技艺维生,丈夫段树坤家也同样如此,两个家族式生产的传承人将双方的技艺特点融入璞真综艺染坊的生产中。如今这儿仍保存并在使用着传统生产工具:上百年历史的木制染缸、土制染色原料,土制棉布,染洗工具等,技艺方面主要是手工绘样、手工扎布、手工染洗、手工缝制等。

扎染坊的展示区里陈列着传统的扎染制作工具以及非遗传承人段银开夫妇创作的扎染珍品。一幅一反传统蓝白相间,呈金黄色渐变晕染为底,图案反映敦煌飞天像的作品《飞天》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据悉,这幅作品曾获得云南工美杯金奖,是段银开夫妇的得意之作,历经32道工序,创新了19种针法,扎花就做了28天。

扎染作品的美除了色彩和图案的赏心悦目外,还因其具有随机性。就算是同一个工匠在不同的光线和心境下的创作也会大相径庭,所以常说扎染具有不可复制性。而扎花往往是对图案的二次创作,拉断一根线、弄断一小点都只能从头再来。

了解过扎染的制作技艺后,记者朋友们都按耐不住了,都想亲自体验一次扎染过程。热情的白族姑娘们教着大家按着模具在白布上画刷上图案,穿针引线,金羊网的90后记者曾俊荣说,男生来做那么细的活儿真是不容易,幸好小的时候跟着阿婆学过针线活儿,现场做起来就不那么“尴尬”了。

来自中国吉林网的韩菡不仅体验了扎染还试穿了白族服装当了一回金花,“虽然老奶奶说的白族话听起来有些困难,但一直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她告诉记者,看着自己的扎染成果,心里美滋滋的。有人扎出的是幸运草有人扎出的是吉祥花,来自西部网的记者李璞华扎的是一只小蝴蝶“太神奇了!从扎的时候就一直很期待自己究竟会扎出一个什么图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染剂竟然是我们喝的板蓝根,真正的天然无毒”韩菡说。

扎染工艺传承到段银开老师这里已是第十八代了,段银开五六岁时就开始在棉布上扎花。在她的巧手中,白布成了艺术品,寄托着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段老师的22岁的儿子和8岁的小女儿也继承起了扎染这项技艺。“看到这个手艺后继有人,我就觉得很高兴。”2013年以来,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支持下,段银开在璞真染坊陆续开办了十余期扎染技艺培训班。现在段银开是省级技艺传承人和云南艺术学院“特聘专家”,已传承熟练掌握技艺、可独立从事扎染生产的弟子超过 200人,向她学习技艺的人数已达上千人。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