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发表,闽东地区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闽东地区红军改称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遵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闽北闽东红军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第六团.2月下旬,第三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闽东地区于1926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经过艰苦曲折斗争,1934年2月召开闽东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形成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闽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底,闽东苏区大部分被敌占领,在闽东特委领导下转入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闽东特委根据全国形势的变化,遵照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促进了闽东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发表,闽东地区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闽东地区红军改称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遵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闽北闽东红军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第六团.2月下旬,第三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谈判,对失去与中央联系的南方各根据地来说,都是个大问题。那时在北方发生了西安事变,杀不杀蒋介石,党内有很大争论。在南方,要重新跟国民党合作,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转过来的。闽东地区政策的转变,也不是突变,而是一个发展过程。
抗日的口号是我党最早提出的。据叶飞同志回忆,“九一八”以后,我们就在闽东苏区和白区打出了抗日旗号,当时国民党不仅不抗日,还镇压抗日运动。“八一三”抗战不久,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刚好叶飞在福州做秘密工作。那时由于“左”的路线,统一战线还没提出,而闽东方面知道中央澳门黄金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是在看到《八一宣言》以后。也就在这时候,成立了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这样军政委员会实际代替了苏维埃政府。此后,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活动,或是打下一个大的集镇,就召开群众大会,贴标语、散传单,主要是宣传党的《八一宣言》。
那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反蒋抗日,不是联蒋抗日,是号召一些友党、友军跟共产党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蒋介石,反对投降卖国。从缴到的国民党报刊中,他们知道全国各个城市的学生组织抗日运动,看到了新的革命高潮,所以也就比较有决心、有信心地宣传抗日。但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闽东红军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而部队的思想转变也有个过程。
据叶飞同志回忆,提出“反蒋抗日”口号后,我们对地主的态度也改变了。只要愿意抗日,都叫他开明绅士,都是统一战线的对象、团结的对象。除了为解决给养问题打土豪以外,只要他们不镇压人民就区别对待。这样进行了约半年时间,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红军部队到白区活动,群众就不那么怕了。这是我党的宣传产生了直接效果。
193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发表,闽东地区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闽东地区红军改称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遵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闽北闽东红军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第六团.2月下旬,第三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从1936年冬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半年多时间里,是闽东党思想转变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反蒋抗日”阶段。没有这个阶段的转变,要接受后来的“联蒋抗日”就不那么容易了。
第二阶段是怎么转变的呢?据叶飞等同志回忆,第二阶段转变主要是两件事:一件事是“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国民党也参加抗战了;另一件事是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两件事表明我党的方针已由“反蒋抗日”转到了“联蒋抗日”。中央的方针既然变了,我们该怎么办?对此闽东红军方面很苦恼。对于抗战我方是高兴的,一直向往、求之不得的,但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领导抗战,红军要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不过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也不是马上就相信,为解决这个问题,闽东特委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但谁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攻打了宁德县沿海小集镇——八都。
据叶飞同志回忆,攻打八都完全是为了政治目的,为了缴获报纸。打下八都后,缴获了一大堆报纸,有上海的、南京的,也有福建的。其中《申报》上有两篇很重要的文章,一篇是“中国共产党共赴国难宣言”,另一篇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布告”,这两篇文章表明中央实行联蒋抗日方针不是假的,中央红军也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了。据此,闽东特委召开会议,作出决定,改变策略,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愿意改编和拥护蒋委员长抗战”等主张,并且给国民党政府、省政府写了信。
这时国民党当权派有反应了,宁德县政府表示愿意谈判,这当然是福建省政府授意的,接着就进入了派代表谈判的阶段。
艰难谈判达成闽东国共合作
谈判开始时,国民党提出要“收编”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为保安师,声称让叶飞当师长。收编是国民党的普遍政策,他们不仅对闽东苏区,对南方各游击区都是这样,他们知道南方红军各游击队都已与中央失去联系。但在这个问题上闽东红军心中有数,他们坚持要“改编”,改番号,他们知道“收编”就等于投降,就变成受招安了,因此围绕着“收编”和“改编”,这一字之争,很激烈。
这期间的1937年8月19日,还发生了著名的亲母岭战役。据当年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一纵队队长陈挺回忆,我闽东独立师以一个纵队百余人对敌一个加强连,最后以几人轻伤,全歼敌省保安二旅整个连,毙敌40余人,俘敌70多人,缴获百余支步枪、2挺机枪,及大量手榴弹、子弹等。这一次胜利的反击,把围剿的国民党军队打疼了,震动了闽东国民党当局,对方才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这一战,是转折之战,也是闽东红军三年游击战中的最后一战。闽东红军打胜战后,向国民党方提出强烈抗议。对方在军事上吃了败仗又不好承认,政治上完全被动了,闽东红军的行动不仅没有使谈判破裂,而且还促进了谈判。不过国民党方企图在闽东红军跟中央取得联系之前,利用这一时间空隙,让红军上当,以达到收编的目的,但闽东红军坚持为了合作抗日而改编,并使对方没有理由反驳。叶飞同志回忆,同时我们又把报纸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共赴国难宣言》给国民党方看,要求按照这个协议执行,对方也就没话说了。这样,谈来谈去,大概在十一月、十二月秋末冬初,天气转冷的时候达成了谈判协议。国民党福建当局放弃了收编计划,同意将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这个番号是过渡性的,当时闽东红军还不知道国共两党已经达成成立新四军的协议。此外,我方还提出,我们在组织上是独立的,国民党不能干涉,所任命的干部,不能任意撤换。同时还要在《福建民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这些条款他们最终都同意了。
193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发表,闽东地区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闽东地区红军改称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
1937年底至1938年初,闽北红军、闽东红军各部分别集中于崇安石塘、宁德石堂进行整训改编。遵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闽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共1100余人,团长饶守坤;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共1300余人,团长叶飞。2月下旬,第三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