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澳门黄金城赌城:|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莆仙戏舞台美术

2013-12-19 02:37?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化妆

莆仙戏传统面部化妆,生、旦角色涂脂抹粉,其他角色(包括老旦)不抹粉,只涂胭脂。行当角色的形象区别主要在眉毛画法上,正生、正旦的眉梢稍为向上;武生、武旦眉形较长而上扬;苦生、苦旦眉头蹙,唇黑不涂胭脂。生眉均比旦眉粗,老旦眉近似正生,泼旦眉瘦而弯。反派角色眉梢下垂,扮奸诈之辈眉形粗如扫帚。

莆仙戏早期的脸谱用色只有红、白、黑,线条粗犷,大致类型有三种:一是红脸或加白眉象征正直;二是黑脸白眉,象征忠耿;三是反派小丑,鼻梁上涂一块白色。

民国初,莆仙戏脸谱逐渐丰富,用色加上了绿、蓝、金、银诸色。脸谱纹样中有些是用来象征或暗示人物的身份或命运的,如帝王脸上画龙的图案,魔王额上画火焰等。有些纹样是表现人物所为之事,如时迁脸上之公鸡、汉钟离脸上之寿桃等。也有些脸谱是根据传统人物特征加以装饰的,如尉迟恭的圆睛环眼。早年演出神鬼戏,常戴皮制面具;有整面具,也有自额至鼻的半截面具。

旦角的髻式有苏州髻、长髻、圆髻、草蚂髻、牛角髻等多种类型,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髻式颇为相似。目前舞台上常见的青衣髻,形同京剧旦角的大头髻式,出现于民国初年,是向外来剧种学习的。

二、服饰

莆仙戏穿戴有严格的规定,违者受罚,俗谓“宁穿破,不穿错”。主要服装有蟒袍、靠、补袍、瓦衫、女袄、军背心等,共四篓担行头。演出目连戏时,行头有10多担,乃临时租赁,多供扮神鬼用。

蟒袍:俗称“统”,为帝王将相的公服,有正五色和间五色,而一般戏班只有正五色,即黄、红、白、绿、黑。

补袍:即“官衣”,系官场礼服。补袍只有红、蓝两色。胸前和背后各有方形绣花补子一块,文职者补上绣仙鹤,武职者绣麒麟。

靠:俗称“八战”、战甲或袍箭,系将帅戎装。穿时加围云肩,腰束腿裙(或称“下甲”),背插靠旗四面。上等戏班靠有正五色,中等戏班只有两三色。女靠式样与男靠相同,多用粉红底色,上绣花鸟图案。

瓦衫:原为配合书生戴瓦巾的衣服,为蓝色(即青衫),以后各色均有。古时瓦衫素地不加绣,只在领部加一素色领边。民国初,始有绣瓦衫出现。

女袄:有大红袄、淡红袄、蓝袄、黑袄、白绫袄等五种。其中白绫袄的用途最广泛,可配各色背心穿着,为旦角主要服饰。

军背心:原为军士之服。皇帝微服出巡时,在黄瓦衫外加披军背心,代表九龙褂。军背心内为黄色,有虎斑图案,反穿束腰,可扮老虎、雷公、小鬼。

原先,莆仙戏的戏衫比现在的戏衫窄短,水袖(俗称“管旗”)长20厘米左右,到了近代始吸收闽剧、京剧的服装式样。

莆仙戏盔头特点是:形状略小,不求华丽,便于拆卸复合。

三、砌末

莆仙戏砌末用时可互相替代或拼凑。如红门旗束起来当火把,展开挥舞则表示军马嘈杂或火光冲天。早期,莆仙戏舞台上所用武器比实际的小,不仅是为适应小戏台演出(莆仙戏古戏台很小,台面宽约3米多,深2.3米)和携带方便,更重要的原因是演出武戏时,多注重于一招一式的舞蹈动作而不尚扑打。所用武器有铜、铁制成的双锏、八角锤、大刀等真武器,重的有10多斤。使用真武器也是防备匪人打劫戏班所需。早期的演出中,还常出现以人代砌末的表演,如在《包公审门鬼》剧中,把门鬼当作门使用;在《阿官游地府》剧中,将白无常代作山岭;在《三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使用的鞭与锏,长不及1尺,保留宋、元南戏道具短小的遗规。

四、舞台装置

莆仙戏的舞台有两种:少数为固定的建筑物,叫“戏台”;多数是临时搭架的木棚,叫“戏棚”。舞台上的主要装置是一桌三椅,演出时如在椅背上披军背心,即表示山岗或高耸的建筑物;两椅相背,中间加桌子,则当作桥梁;将桌子倒置围以白裙,是为织布机;上面再盖草席,又成棺材。

早期舞台照明采用燃松脂木片或点植物油的羊角灯。

民国3年(1914年),莆田县“蓬瀛春”班演出《陈三五娘》,为表现黄五娘在楼上采摘荔枝的情景,曾用布幕绘制楼窗、栏杆挂设在演区。陈三骑的马用竹篾编成,外蒙以白绒布,分首尾两截挂在演员身上。民国11年(1922年),“双赛乐”等戏班从南洋演出回莆田,受闽班及京班的影响,开始使用“龙虎门”配横眉“凤凰来仪”的固定软景,接着,才有简单配合剧情的绘画布景。如演出《孟姜女》,全剧就挂一幅画着长城的软景。民国36年(1947年),“新梅英”班和“世歌舞”班对台演“文武棚”。两班特地从福州聘请布景师贺逸云来莆田,把上海、福州时兴的机关布景搬上莆仙戏舞台。将云、星、月、山之类的景色绘制成相接的软景天幕,然后套在戏台两侧竖立的圆筒上,转动圆筒,软景天幕也随之循环转动,再配以灯光,造成云飘、星移、月沉等流动感。新梅英班演《岳飞出世》,为表现水的流动,把画着深绿、中绿、浅绿三个色阶的软景,依附于舞台口长螺丝状的滚架上,舞台口再横遮一条接地绿布条,露出一半滚架,转动滚架即成洪水滔滔的感觉。

40年代末,各戏班盛行机关布景,很多景片都制成活动式。但机关布景制作费用较大,体积也大,不适应流动演出,因此,流行不久都改为通用的软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戏有了固定剧场。1953年,莆田县各剧团普遍使用机关布景,而且制作更加考究。同年,也推行到仙游各剧团。至50年代末,因引进投影灯及能表现各种气氛和效果的幻灯,机关布景便很少使用。

六、七十年代,剧团较多使用在木框上蒙布的景片,景片通过绘画手段描绘栩栩如生的实物环境。这种绘画布景与四、五十年代普遍使用的通用软景相比,丰富了表演空间的层次感,布景不再仅仅作为背景使用。

1981年,莆田县莆仙戏二团创作演出的《状元与乞丐》(舞美设计潘子光)突破传统绘画布景的限制,淡化天幕形象,采用装饰纱幕与局部写实布景相结合的新颖布景形式,得到戏剧界赞赏。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出现一批形式与剧目内容结合得较好的作品,如莆田县莆仙戏三团演出的《刘贺登基》(设计黄文龙、佘文庭、李伟),仙游鲤声剧团演出的《鸭子丑小传》(设计薛国平、徐鸿海),莆田县莆仙戏一团演出的《秋风辞》(设计黄文龙)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澳门黄金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