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媒体行动·基层系列报告 > 正文

福安:科技花开,田头果香

www.fjsen.com?2012-02-24 15:45? 方炜杭?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走基层 看民生 与你同行

历时28年,福安葡萄经历了销售额从零到5.5亿元的跨越,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19万农户从中受益,福安因此赢得了“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其中农业科技的力量立首功——

松罗乡葡萄园一角

东南网-福建日报2月24日报道(记者 方炜杭/文 通讯员 林雄/图)

2月16日,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阵阵小雨不时降下,从福州专程赶来的葡萄专家范丽华和雷龑一下车就直奔葡萄园。从村部出发穿过几条小巷,村的一头是搭着大棚的6000亩葡萄园,果农们穿着雨靴踩着湿漉漉的泥土在给葡萄剪枝、下肥。

看到专家来,果农们就围了上来。

“这个枝要剪掉,尽量剪的整齐些,枝留太多的话,挂果时会导致营养分散,葡萄的品质肯定上不去。”

“套种的蔬菜收成后菜叶别清理,烂在田里可是天然的肥料啊。”

“别看现在只是一片枯枝,管护好了,8月就有好收成了。”

故事1

冒险种下的12亩葡萄

在福安说起葡萄,不能不提陈玉章。

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满怀着奔小康的理想,象环村的陈玉章和村民陈水现等4人多方打听,决定种葡萄试试。“那时,北方一斤葡萄卖2元,远超7毛钱一斤的猪肉。”他们先后联系上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和省农科院地热所,引进了20多个葡萄品种。陈玉章还清晰记得:“那天,省农科院的几个专家坐着解放牌大卡车送来了巨峰葡萄苗,一路风尘仆仆,到村时已是傍晚。”

这一种就是12亩,“在‘以粮为纲,果树上山’的年代,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推行,拿出这么大一块地来试验,心里真的是七上八下。”说起这次“冒险”,陈玉章感慨万千。争议声中,葡萄落户了。陈玉章等人的大胆试种,一度引来众多质疑和反对:南方的高温多雨高湿天气,会导致各种病害,福安根本就不适宜种葡萄。

葡萄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雨水多,雨季长,结出的果白的白,酸的酸,12亩葡萄园才收了约1000公斤果。当时,葡萄栽培技术、用肥用药方法在福安乃至全省都是一片空白。“我就靠一本介绍邻省种植经验的书进行修枝、剪叶、疏果、配制农药。”陈玉章说。

1986年,葡萄园越来越严重的黑痘病让他急得吃不下饭,连忙向省农科院“求救”。省农科院随即成立由郑铭西牵头的黑痘病防治课题组,长期轮流驻村攻关,最终让黑痘病得以有效解决。

在反复试种中,巨峰葡萄以其果品好、高产、稳产、抗病力强等优点,脱颖而出成为村里种植的主打品种。1988年,全村还只有几十户人家种植葡萄,但一年后,葡萄种植不但在象环村遍地开花,还以象环村为中心,边示范、边推广,群众就近购苗、就近观摩取经,学习栽培技术,巨峰葡萄登上了福安农民增收的大舞台。

如今的象环村,家家户户都有葡萄园,个个都是栽培能手。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的新房九成是靠葡萄的收入盖起来的。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