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辛亥革命100周年> 寻访历史 > 正文
辛亥百年海外追寻
www.fjsen.com?2011-10-09 15:45? 陈一鸣?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槟榔屿

连着辛亥革命

本报赴马来西亚特派记者 丁 刚

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城(又称槟城)的老城,有一条名叫打铜仔的弯曲小街。据说这条小街得名于当年120号对面的一家马来铜匠店铺。小街上的房屋是连排的两三层小楼,120号是一幢有淡绿色墙面和深棕色木门的老宅,这里就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

100多年前,孙中山曾数次来乔治城,还曾把家眷暂时安顿在这里。1910年,孙中山和他在槟榔屿的支持者们将槟城阅书报社和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移至这幢小楼。同年,为了募款与号召海外华人加入革命队伍,孙中山与同仁们在这里创办了《光华日报》。

2007年上映的电影《夜·明》再现了孙中山在槟榔屿的活动,其中有个镜头就是孙中山在这幢小楼里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为第二次广州起义筹款。据史料记载,那次会议是在1910年11月14日召开的。

这幢小楼现在的主人邱思妮女士是位华裔,她也是纪念馆的馆长。邱思妮告诉记者,这栋建筑是她母亲庄清意所拥有的私人产业。1991年,邱思妮在《槟榔屿》杂志工作时,受当地古迹保护小组之邀,参加了对打铜仔街历史的研究。有位合作伙伴给她讲述了打铜仔街120号的历史,这才让她了解到自家拥有的这幢小楼与中国辛亥革命的重要关系。

在母亲的支持下,邱思妮决定将这幢建筑改建成一座私人博物馆,用来展示当年的那段历史。他们请来专家,按原貌重修了小楼。邱思妮还根据当地的一些史料,撰写了《孙中山在槟榔屿》一书。

邱思妮告诉记者,孙中山及其同盟会在乔治城有多处活动地点,这些地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离电车站、火车站或渡口很近,往往开有旁门或后门,便于转移。不少地点还设在多民族混居的地区,以便进出时不易被邻居觉察。打铜仔街120号就有一个后门,可直通后面的穆斯林聚居区。

对辛亥革命与槟榔屿历史颇有研究的林玉裳女士告诉记者,1905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曾至少5次踏足乔治城,并在1910年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及家人迁移至乔治城。同年11月,孙中山还在这里召开历史上的“庇能会议”(槟榔屿旧称庇能),策划1911年3月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

经当地很多华人研究者考证,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的72烈士中,至少有13人是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中的罗仲霍来自槟榔屿,另外至少还有3人曾在槟榔屿住过,或是从这里前往广州参加起义。

林玉裳说,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在从美国返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途中,还特地在乔治城做数小时短暂停留。他在英国政府严密保护下,登陆与家人重逢,并与支持者们商讨国策。

从纪念馆提供的资料看,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槟榔屿后,从1911年10月至12月,当地的很多华人暂时放下了个人的生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同盟会的革命工作中。他们通过电报把国内的消息迅速传送到东南亚的所有分会,并在《光华日报》上刊登了很多革命军胜利的报道。

1911年11月11日,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领导人在平章公馆召开大会,来自各阶层的出席者超过千人,大会成立了一个由槟榔屿各街道代表组成的103人的工作委员会,开始挨家挨户募款。同年12月,由槟榔屿同盟会创会主席吴世荣作为南洋华侨总代表,乘船前往中国会见孙中山,途中还特意在香港核实了马来西亚华人募集的捐款。

林玉裳告诉记者,孙中山曾说:“华侨为革命之母。”马来西亚和槟榔屿的华人,曾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为辛亥革命的付出,堪称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

责任编辑:林洪熙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