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引起热烈反响,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新华评论“新华网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今天推出最后一篇,以飨读者。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评论之八
邢 梅
当前,新闻界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什么要走基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作风?目前的文风有什么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也是人民给的,要为人民说话,报道人民关心的内容,用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做报道。不能高高在上,自说自话,更不能成为某些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和“传声筒”。因此,报道内容、报道的态度、报道的形式归根到底是新闻工作者用什么样的视角看社会、看中国、看自身的工作。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记者编辑长期居于庙堂之高,埋头于文山,奔波于会海,从材料到材料,从专家到专家,却少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他们的文章中感受不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在城市优越环境里长大的年轻记者,更是想象不出广大基层工人农民的生活,不了解党的政策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然而,优秀的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优秀的新闻报道无一不是在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地方反复调研、细致求证,甚至不顾危险深入虎穴得来的。
回顾我们的新闻历史,很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曾有过在大山里、偏远地区和普通百姓呆上几个月的经历,但如今的很多记者只知道出入高级酒店、满世界“飞来飞去”,所做的却是为某些企业或个人充当“吹鼓手”。一些新闻单位的考核机制让记者成了“计件工人”,投入产出精打细算,看不到个人利益的采访越来越没人做。这不仅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个人的思想境界,也需要新闻单位转变工作思路,给一线采编人员更适宜的报道环境。我们的新闻战线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更少的功利主义。
新闻报道与写作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不管深出还是浅出,浅尝辄止的采访都写不出好报道。而深入深出的报道语言艰涩,除了个人理解和表达能力不够外,也有态度和视角的问题。为什么不能让报道给大多数人看得懂、读得畅快?其实,很多事实和道理,只要记者心中装着读者和观众,用心体会琢磨,融会贯通,完全可以用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些方面,一些传统的党报都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有的甚至在头版头条以小见大,将大问题和大政策融汇与普通人的生活中,深入却浅出,写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此三要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归根到底,是新闻工作要站在人民的视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