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文明上网> 小微博大世界 > 正文
本为分享平台为何引来交易?有多少微博"粉丝"可以买卖
www.fjsen.com?2011-08-26 16:58?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网络高速路需要“红绿灯”

关注某个人的微博,似乎只是个人行为,但事实上声势浩荡的“粉丝”大军正在重构着网络舆论生态。

“成为某个微博的‘粉丝’是为了方便浏览,和线下真正狂热的‘粉丝’不同。”张颐武认为:“国外的类似网站社交功能相对强,圈子倾向比较明显。而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微博相当于阅读器,是一个信息分享和检索的平台,就像是报纸。”

在这个公开的平台上,只言片语经过“粉丝”的关注和转发,能瞬间布满整个视听空间。与此同时,网友也再不仅仅是只看不动的个体,主动的“围观”形成了力量。

“新媒介终结了被动的受众,我们主动地在微博上寻找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话题,决定我们的关注热点。”张嫱认为,微博让受众变成了主体,因此人们有了充分的自主性去鉴别真伪、做出选择。

谈及中国网络“粉丝”的现状,王岳川认为,言论匿名、盲目性和浪潮性三个特点,衍生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他说:“一方面,部分被关注者不断发表与传统、经典、正面看法相反的意见,故意留下‘可击之懈’,以图引起轩然大波。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传媒时代过度消费的心理,以及价值多元导致的价值‘无元’环境,驱使关注者对难以辨别的事件采取‘爱谁是谁’的态度,甚至通过关注来发泄怨气。客观冷静的讨论和建设性的意见,在此过程中被淹没了。”

在争相吸引注意力的网络世界中,抵制信息爆炸和言论匿名带来的负面影响,真诚交流、恰当地表达自己,诚然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制度的规范、线下问题的及时解决,也是促进健康网络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此,王岳川认为:“在实现网络实名制、社会意见获得更多传播渠道、网络‘高速公路’建立起‘红绿灯’之后,也许‘粉丝’可以更加理性、更加‘清明’,从从众心理中走出来。”

责任编辑:林洪熙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