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他们已不是拎着蛇皮袋的打工仔
几乎每个农民工都有一串刻骨铭心又“不愿与外人道也”的个人奋斗史、心灵成长史。
几天前,我在四川金堂县竹篙镇见到了该镇拥有200多名员工的锦洲成衣厂老板王红琼。王红琼说,她终身最难忘的经历是23年前只身一人去广东打工,当时的她不满17岁,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在去广州的火车上,装着家里给的70元生活费的行李袋被挤掉了,王红琼就穿着一身衣服来到了东莞厚街厚兴皮件厂。“我找同事借了一件衣服换,这样顶了一个月。以后每月留够生活费,其他钱全部寄回去。”讲到这里,王红琼泪流满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打工仔实现了“麻雀变凤凰”的梦想。他们已从拎着蛇皮袋初到大城市一脸青涩的小伙,变成了心中有梦想、“单干”的小企业主。
四川金堂县竹篙镇京华村的孙成志1991年高中毕业后去东莞打工,他当经理的“金堂天亚鞋厂”今年春节前在竹篙镇开业。大年初十,记者来到该厂,只见六七十个本地女工正在流水线上紧张忙碌。“这些工人很多都是从广东那边回来的,过完年就在本地就近上班了。我们竹篙的厂是东莞总厂的一个分厂,就是为了就近吸引劳动力。我占点小股份。”孙成志穿着羽绒服,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打工改变了千千万万打工仔、打工妹的命运。农民工群体也推动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991年印刷的《现代汉语小词典》对“民工”这一条目的解释是:“在政府动员或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这一解释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很容易使人将民工与修路、筑堤、搬运等苦活重活联系在一起。
我们在采访中也不止一次地向研究农民工问题的专家们讨教:“农民工究竟是什么含义?”专家们每次都回答道,“所谓农民工,顾名思义即农民工人。”
“那么农民工究竟是农民还是工人?”对于这一问题,专家们便说不清楚了,但大多都讲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民工是农民的身份,但却干的是工人的活。
不觉大悟,原来农民工这一词汇其实很有中国特色,是我国目前户籍管理制度下出现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特有的现象。
尽管社会各界人士目前大多已认识到农民工进城及返乡创业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仍然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饱尝城里人的歧视、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精神世界空虚。
农民工既是充满草根力量、焕发田园朝气的希望的一代,又是充满着无助、无奈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