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都市报3月7日讯(文图:海峡都市报特派记者 练仁福 章微 童正忠 马海涛 林丹 福建日报 新华社)
?6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灯光璀璨,气氛热烈。福建代表团全团审议向境内外媒体开放。
开场前,曾静萍代表即兴演唱了一段南音,会场气氛立即变得热烈起来
南音先暖场
审议还没开始,福建厅内早已座无虚席。今年,福建代表团吸引的媒体数量超过了以往。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路透社、香港《文汇报》、台湾《中国时报》等海内外80多家媒体的110多位记者早早赶来,忙着抢占有利“地形”,架起“长枪短炮”,打开电脑和录音设备,用镜头聚焦魅力福建,用文字记录焦点热点,用电波传达八闽声音……
“我们表演个节目欢迎记者,让大家放松一下!”会议开始前,省委书记孙春兰提议。
“那我给大家唱一曲南音,给大伙送一份祝福。”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静萍代表用清丽婉转的唱腔,让来自境内外的媒体记者领略了福建的悠久文化。
“欢迎大家到福建来采访!”
下午3点,会议准时开始。代表们相继发言,认真审议。现场文字记者低头忙碌速记,唯恐错过代表们的精彩观点。
“审议就到这里,下面请记者自由提问。”孙春兰的话音刚落,记者们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
“请问今年福建在民生建设上有什么思路和举措?”中央电视台记者问。“请介绍一下平潭开放开发的进展情况,下一步还有什么大的举措?”新华社记者紧接着提问。
“最近媒体有很多澳门黄金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请问福建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如何?”
“闽台交流合作未来有什么大的项目规划?”
“福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有什么支持的举措?民营企业感受如何?”
……
“欢迎大家到福建来采访!”提问结束时,孙春兰向记者热情发出邀请。“谢谢孙书记!”采访区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在全国两会的大舞台上,福建正以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姿态,吸引来自海内外的关注目光……
开放日吸引了海内外80多家的媒体记者参加
孙书记谈民生:没有发展的民生是无源之水
中央电视台记者:中央去年批准了“两规划一方案”,福建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民生建设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问今年福建在民生建设上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孙春兰: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发展的民生是无源之水。我们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
民生是个大课题!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一是加大民生投入,各级财政支出的70%用于民生事业;二是增加群众收入,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加重视解决就业问题,努力使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收入增长同步;三是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卫生、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动建立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要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将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3000元,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五要改善生活环境,把优化环境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为群众提供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苏省长说平潭:以面向全球的视野规划建设
新华社记者:去年国务院批准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总体规划》,请介绍一下平潭开放开发的进展情况,下一步还有什么大的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省长苏树林:平潭发展是海西建设一个重要抓手与突破口,推动海西发展,平潭至关重要。在2010年投资100亿元的基础上,平潭2011年完成投资303.5亿元,今年的投资总额将达到60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平潭实行的是比当前经济特区更加特殊、更加优惠的政策,包括创新通关制度、实施特殊税收政策、降低投资门槛、对台往来更便捷、给予台胞市民待遇等。我们正努力将平潭打造成为“宜业宜居”的两岸人民共同家园。
平潭不平凡,平潭要以面向全球的视野规划建设,要让台胞居住、生活、工作像在台湾一样熟悉方便。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海洋产业及旅游业,现在来的项目很多,对来的项目要按照“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的原则,按照“总规”去挑项目。
平潭发展前景非常好,平潭一定不会平淡,不会平凡。
平潭最受关注
记者了解了一下,到场的媒体对于平潭话题最为关注,同行纷纷表示,平潭开放开发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意义重大,两岸同胞高度关注。开放日一结束,全国人大代表、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龚清概立即成为媒体记者围采的焦点。在现场,记者采访了媒体同行,听他们对福建最大的关切。
“平潭是海西建设、福建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非常关注它现在及未来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林晖
“闽台经贸往来紧密,平潭是两岸合作新热点,我最关注在吸引台商到平潭发展上,国家、福建省给予平潭哪些政策,我希望把一些好商机带给台商。”
——台湾工商时报记者李书良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却取得了如此显目的发展成绩,我希望能寻找到其中的原因。”
——欧洲华文电视台记者万瑜
“侨胞越来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一张名片,福建是侨务大省,我希望了解福建在这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好经验。也希望更多了解福建的经济发展,为广大侨胞特别是闽籍侨胞回来投资兴业提供服务信息。”
——美国《中美邮报》记者黄红英
两会传真
黄小晶代表:“财政部的同志,我先请教一个问题”
“今天出席会议的有财政部的同志,我先请教一个问题!”3月6日9时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分组审议第二小组会场,第一个发言的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黄小晶代表快人快语。
出席会议的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陈怡芳立刻坐直身子,仔细倾听。
“政府工作报告第27页有一句话,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这句话我有点不理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陈怡芳的回答实事求是:“说实话,我当时看了以后也觉得不够明确。”
“我想主要的意思是所有资源出让的收益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不要形成部门的利益格局。比如现在的水资源费由水利部门收取,土地收入仅限于土地部门。我的理解是,要打破这个格局,让老百姓享受资源带来的收益。”陈怡芳说。
黄小晶点了点头,继续说:“如果是您这个意思,我建议这句话改成‘公共资源的出让收益纳入公共财政范畴’。因为原来的话写得有些拗口,尤其是‘全民共享’的说法,容易让人理解为‘全民分钱’。”
会议室顿时热闹起来,大家的共识是“全民共享应该予以明确,否则容易以讹传讹”。
“另外,公共资源的概念很大,包括城市建设、矿山、土地等各种资源,最好能够出现名词解释,让大家对公共资源有一个共同遵循的界定。”黄小晶说。
“谢谢您的建议,我会把大家的意见带回去。”陈怡芳微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