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往常地,临近开演前,第三遍钟在首都剧场的上空响起,场灯并未完全熄灭,一伙气盛的年轻人从观众席的侧门冲进场。一个个头不太高的男人走上台,穿着比他身子大一号的灰色制服,黑框眼镜耷拉到鼻子上了,举着一个连线的话筒,吹了两口气——有点好笑,有点程式化,一个典型的教导主任式人物登台,一股窠臼气扑面而来,配合着首都剧场古朴的镜框式台口,竟特别地妥帖。《东北往事》就这样开场了。 如果官方提出的说法没错,这是超过半个甲子年的北京人艺剧院,第一次迎来一个民营剧团的独立演出。 我坐在12排靠边的位置,昏暗的灯光里,瞥见不远的地方坐着人艺的院长任鸣。他在开演后大约5分钟左右的时候,和全场观众一起,被剧中一个充满了义气又幼稚的包袱逗笑了。 一段往事,发生在东北,几个男孩子,几个女孩子,都是半大不大的样子,相爱,相杀。爱或杀都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观众的反应很热烈,尤其在演员们抡起膀子干架的时候。 重现青葱冲动的年代,情和义当然是无法绕过的关键词;而建筑一座无名的小镇,则需要更多的感同身受和悲悯心。《东北往事》做到了“象形”层面创作的成功,演员们的相互信任、默契配合、硬碰硬的表演功不可没;却也留有遗憾,就是他们并未在更深的“象心”层面做到点燃所有陌生的灵魂。 我在观看途中脑海中一直冒出的疑惑就是,他们到底为何而战?为尊严、为年轻血没处泼洒,还是为地盘、为胸中无名的困惑……哪怕是为女人呢?不解。几场兄弟之间语言较多的群戏,稀稀拉拉带过,节奏感俱损。能明显感觉到舞台本身的气场强大,几个瘦弱的男孩子站在上面,身后是顶到天幕的景片,他们使劲儿伸胳膊伸腿,能够拢住的,不过是自己一臂之内的空气。 戏中我几度走神,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然电影与戏剧的表现方式不同,但相似题材,或许可以在创作上形成一种互文。相较之下,《东北往事》显得太过具象和直白,本来舞台可以拥有更多制造幻觉的可能,创作者却用大体量的舞美,具体的水泥管子、台阶、铁门等元素,挡住了通向“往事”的隧道。并且,剧中人物不止一次提到对“往事”的怀疑,不知道自己的记忆到底抹杀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甚至编造了什么,这种刻意制造的模糊感,说真的,不新鲜。 全剧160分钟,大大小小打了好几架,我都有点印象不深了。暴虐,有时候不是靠伸出拳头体现出来的,至少我猜想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反倒是几个小段落,更令人动容,都是场景不大演员不多的时候,两个人静静坐着,说说自己的过去,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走到这里。这样的迷惑和失落,至少真实。 一言以蔽之,虽然台上演员在化妆术的帮助下一个个鼻青脸肿,但作为观众的我,却并没觉得身上哪里有疼痛的感觉。 反倒是他们的年轻令人欣喜,多久没有出现这么生猛的新生力量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