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澳门黄金城赌城:|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转变以学历为导向的功利办学

2014-10-17 09:27:18?熊丙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只要旺盛的学历需求依旧存在,学校就可能盲目开设专业,迎合社会的学历需求。教育部门在公布学校的就业数据的同时,要在引导社会的学历需求上下功夫】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等15个专业。上海地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工业设计、法学、软件工程等,北京地区则有表演、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新闻学等。诸多上榜专业,都曾是“大热门”。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办学理念比较功利,他们在设置专业时以学历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只要社会有旺盛的学历需求,他们就会开设一些专业,并将招生当成一种“文凭生意”。教育部公布就业率低的专业,是希望引导高校合理设置专业。但在我看来,除公布就业数据之外,教育部门更需要做的,是通过改革促进学校转变办学理念。

高校的办学,实际面临三方面需求,一是社会的人才需求(也即就业需求),对于职业院校,满足这一需求是第一位的;二是大学自身教育的需求,对于精英教育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三是社会的学历需求,即受教育者为提高的学历层次而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在健康的高等教育生态中,大学应该致力于满足前两方面需求:如果满足社会就业(人才)的需求,会根据人才需求量、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而开设专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如果满足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会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而不是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

遗憾的是,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很多大学,都忽视了本身的教育发展需求(没有本校的特色,千校一面),虽一定程度重视社会的就业需求,但更在乎的是却是社会的学历需求。我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看到有很多人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

这次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和各地的低就业率专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只有少数专业属于理工科,比如计算机、软件工程、生物科学等。这是和我国高校过去多年来的专业设置趋势吻合的——为扩大学校的规模、体量,很多高校追逐热门专业,大量开设一些低成本专业,结果导致这些专业招生数量庞大,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需要追问的是,为何这些专业能招满学生?很多舆论把原因归为学生的盲目选择,其实并不尽然。有一些学生明知某些大学的专业就业前景不好,但却选择报考,原因在于,目前的学历社会最看重的是一张文凭。

这在艺术类专业的选择上尤为明显。如今,动画、艺术设计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高大上”专业,成为全国性的就业“冷门”,很多人对此颇为不解。但是,如果深入了解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报考、招生、办学的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专业成为就业“冷门”,完全在办学者的意料之中。不少考生从一开始就是把上艺术类院校、专业作为“曲线高考”的路径,他们选择艺术类院校和专业,目的是混一张文凭。而办学者开设艺术类专业,大规模扩大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规模,迎合的是社会艺考的旺盛需求,学校只管扩大规模,根本没有想到怎样保障质量、办出特色,有的以前只招20人的艺术专业,在扩招之后招几百人。如果这样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并且就业情况很好,那才真是奇怪的事。

这反映的正是我国大学办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社会的学历需求和学校的规模办学导向“一拍即可”,办学者办学满足的是学历需求,而非社会就业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学校真正重视社会的人才需求和自身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重视专业的科学、合理设置,重视教育质量。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看,我国高校如果不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回报,社会的学历需求会减弱,部分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已经面临生源压力,但这种被动的减弱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大,尤其对处于名校地位的重点大学而言,只要旺盛的学历需求依旧存在,学校就可能盲目开设专业,迎合社会的学历需求。教育部门在公布学校的就业数据的同时,要在引导社会的学历需求上下功夫。

笔者建议,首先,要取消高校的等级,淡化高校间的学历差别。国家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到要取消高校的录取批次,这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引导学生不盲目追求一本学历、二本学历,而从学校自身的品质选择大学。进一步而言,还需要取消985、211这类等级安排,让所有学校平等竞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受教育者选择学校时,学校的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次,要改革国家授予文凭制度,推进大学自主办学、自授学位。这样才能将受教育者的大学选择、大学的办学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否则,计划性质招生、计划性质办学和管理,却要对接市场化就业,这本身就很难,有着先天性缺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澳门黄金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