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真数据”为何遭遇“真不信”?
www.fjnet.cn?2013-07-11 09:55? 李 龙?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要想获得老百姓的信任,环保部门就必须“硬”起来:首先,环保部门自身不能被“污染”。 前天,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环境数据总跟老百姓感受不一致,老百姓不信。事实上,数据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因为中国环境经历的问题,块头太大、浓度太高,我们工作减下来这部分,老百姓感受不到。比如PM2.5,不降到60以下,人们很难有一个明显感受。 在环保数据之前,有很多统计数据都受到过质疑,比如说官方公布的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涨幅,几乎每年都会遭遇“被上涨”的质疑;再比如统计数据说居民“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也引来网民一片如潮反对声……因而环保部部长“吐槽”老百姓不信任环保数据,倒也不是一件太过于尴尬的事。 不过,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环保“真数据”遭遇百姓“真不信”,至少当引起环保部门的警惕。特别是在雾霾、土壤重金属污染、“牛奶河”等环境问题屡屡困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反思环保数据为何总是和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对破解环保掣肘也能提供一些思路。 分析起来,“真数据”遭遇“真不信”可从两个层面解读:其一,“真数据”到底有多“真”?不少新闻报道“企业排污排毒,环保部门却表示企业排放达标”,前不久河北沧州甚至闹出了“红豆局长”的笑话,面对沧县地下水被污染成红色的爆料,沧县环保局长反而用“水煮红小豆”来解释红井水现象,声称“红井水”未必不达标。而去年4月,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也公开表示,他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技术人员是非常希望发布真实的数据,但某些环保局长因压力方面的考虑,可能会做一些技术处理。当地方环保部门与排污企业“穿同一条裤子”,当环保局长为了面子问题对环保数据进行技术处理,这样的数据能谈得上“真”吗? 其二,是否所有的数据都让公众知晓?环保数据本来应该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列,但有时候明明有数据,公众却无法知情。今年2月,有北京律师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全国土壤污染数据居然成了国家秘密,又如何让公众相信环保数据为真? 当然,环保部门有自己的难处,像各个地方的环保局都听命于当地政府,在GDP的压力下,环保部门很难把真实数据公之于众。但要想获得老百姓的信任,环保部门就必须“硬”起来:首先,环保部门自身不能被“污染”。环保数据的获得和公布,环保部门要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不能“怕引起公众恐慌”就刻意粉饰太平;其次,只有让环保执法真正硬起来,才能让公众相信环保数据。不久前,因“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标”,安徽省安庆市环保局向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开出9万元罚单,被舆论称为“开辟了地方环保部门监管先例”。这多少证明,环保执法也可以硬起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对当前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包括“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重点推进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建设项目环评等信息的公开”。要想做到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信息的真实可靠无疑是前提和基础,否则公开还会遭遇“真不信”。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