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中化解社会风险
www.fjnet.cn?2013-03-01 08:05? 温铁军 兰永海?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政府投资应该主要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中心城镇建设,高度重视城乡合作与社会融合,高度警惕结构变动引发的各类社会风险。 我国城镇化战略包含一系列的政策反思和战略调整,既能为延缓生产过剩危机爆发而构建“第二资本池”,也能在巩固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同时,分散和弱化城市内生风险,实事求是地呼应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国情矛盾。 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比我国高,但多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到城市形成贫民窟,社会危机烈度倍增,且容易诱发连锁反应。以此为鉴,反思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应该高度重视城镇化过程中深刻而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化。 一方面,城市“新工人群体”崛起对城市治理、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我国城市农民工2.53亿,占农村非农就业总量的50.7%,加上0.4亿随迁家属约为2.9亿。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要变成市民,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与劳资矛盾进一步凸显,也使打工者的城市生活成本陡然显化,打破了原有“城市低水平工资+农村土地无风险资产=小农基本生计”的社会平衡。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超过3亿的“中产阶级群体”,约占总人口的23%,并将在2015年后达到5亿以上。这一群体对参与政府治理和维护自身利益有着强烈诉求,进而会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结构带来影响。 面对两大社会群体的崛起,用“城镇化”替代“城市化”战略,既有利于把“新工人群体”集中在大城市的潜在利益冲突,分散到成千上万的县及以下城镇中,也有利于吸纳“中产阶级群体”崛起带来的投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结构快速演变中的结构性矛盾。这正是进入资源严重稀缺而资本相对过剩阶段后,探寻适合自身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2-25]城镇化:不是“建设”而是“改革”
- [ 01-29]“大拆大建”给城镇化提了个醒
- [ 01-27]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征地”
- [ 01-24]农田上建行政中心也是“城镇化”?
- [ 01-23]城镇化莫以高能耗为代价
- [ 01-17]“人为造城”带不来健康的城镇化
- [ 12-26]买不起房,城镇化就是空话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