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最讲“门当户对”
www.fjnet.cn?2012-05-21 09:31? 廖保平?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媒体报道《2012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说,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清华大学培养和造就84名亿万富豪校友,校友财富合计近3000亿元,超越北大成为2012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冠军,再次坐实了清华北大是“亿万富豪摇篮”。 公众更多地把目光投在“亿万富豪摇篮”,其实,这个榜单是对政界、学界和商界的调查统计排行,并非只拿富豪说事。排除酸葡萄心理,不能不承认,清华北大走出来的学子,很多人在政界、学界、商界颇有建树,诞生了大量的“国家精英”。 但是,一个人在各行各业上的成就,与所毕业的学校有多大关系呢?简单地看,在一个文凭成为求职敲门砖的社会,名校背景能给求职者加分,起点会较一般人高,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但是,所谓烂泥扶不上墙,学校背景给了入职的便利,最终的成功,还有太多复杂的因素,清华北大有更多学子爬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还有一个出身的原因。 这些年,很多人都在讨论寒门子弟很难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学者梁晨在论文《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当然,这里的“干部”不是特指行政系统里的官员,也指企事业里的“官员”。无论哪一种,要么有一定的权力,要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寒门更像一种点缀。 这与现行的大学选才机制不无关系,大学入学筛选机制为名校与较好家庭子女的“联姻”进行了很好的牵线搭桥。“干部”家庭的子女是名校喜欢的人才,他们的“素质”为名校所欣赏,并通过考试加以鉴定。因为,现行考试重逻辑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某些“素质”,这并不是在乡下玩泥巴可轻易获得的,更多的要靠阅读、思考、家教、社交、竞赛、强化训练获得。在这方面,高富帅比屌丝更有优势。所以,现行学校选才制度给名牌大学一次家庭、基因的筛选机会,分野由此而来。这一点被学者廉思的调研证实,他与团队走访的蚁族,发现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关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讲关系、讲人脉的社会为阶层的固化浇注“混凝土”,家境较好的学生出到社会后,站在父辈的肩膀上,长袖善舞,更容易接近或进入各种权力和经济中心,在政界和商界崭露头脚,变得更高更富更帅。反过来可以给学校脸上增光,为名校“内心里”看重,彼此心有动焉。 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次强强联手,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天然地容易获得权力、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而“干部”家庭子女更有机会去分享。别的不多说,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在全国学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政界输送了大量后备人才。变成“国家精英”的校友再通过种种形式反哺母校,合作甚欢。 这样强强联手的“联婚”更为露骨的则表现为向权贵抛媚眼。像清华北大办的MBA、EMBA培训班和“博士论文”班等等,专为权钱而设,它招收了大量的官员和富豪,这些学生当然是清华北大的校友,而且很多杰出校友就从这里产生。别人种树浇肥,清华北大摘桃子,但换一个文雅的说法,叫“培养和造就”。 如此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在筛选人才、制造精英、资源分配等方面都体出深刻的社会性,那就是,名校并非我们想象的公平,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实际上起到资源分配的工具作用,它在精英教育这个平台上,形成人才、资源或明或暗的聚集,又通过资源或明或暗的再分配,在社会各阶层之间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尤其是对寒门学子的挤出效应更容易为人所见。清华北大校友在政界、学界、商界独领风骚,不过是印证了这一点罢了。 清华北大都声称要多给农村一点招生名额,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应景的姿态,如果制度允许,强强联手一定是人们的理性选择,“门当户对”总有其存在的道理,只不过,底层的向上流动因此被削弱。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4]落户公厕上名校是一道病态教育风景
- [ 05-14]家长“空挂户”抢名校,望子成龙需慎行
- [ 11-17]为何名校免试的研究生越来越多
- [ 09-02]农村生源进名校呈下降趋势原因在哪里
- [ 08-08]寒门学子名校梦为何模糊
- [ 06-10]名校的大门只能向少数人敞开
- [ 05-04]养牛盖房为何是美国名校重要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