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有多少教授能像饶毅那样“慢”?
www.fjnet.cn?2011-02-11 09:58? 蒋理?来源:东方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表示:“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

饶毅有“底气”,也有机会把自己的“慢”呈现出来。说其有“底气”,是因为他当年回国时,是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他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这样有来头的人物,学校是不会以其暂时“不出活”就让他走人的,否则不是说明当初学校引进他时看“走眼”了吗?但就是这样,饶毅也感到了压力。他表示:“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

很明显,饶毅的“底气”也不太足了。从他的处境推想,如果再多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他得到的支持就可能难以持续。要是换成其他人,基本上已经肯定得“走人”了,怎么还有机会有心情谈自己的“慢”?

饶毅的状态是令人羡慕的。这是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科研的状态,是追求科研的质,而不是量的状态。但就是如他这样有声名的学者,其实也生活在论文的无形压力之中,可见这种状态,对超过99%的学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对于这种学术状态,各方的意见是不一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是,这种状态可能出好的科研成果——有学术理想的学者毕竟需要“十年磨一剑”;也可能制造一大批“学术懒汉”,一些混日子者,可以此为理由,拿工资不出活,这样下去,大学还有啥成果可言呢?而且,以目前的大学情形分析,出学术懒汉的可能性比较大。

为了不让教授们成为“懒汉”,也为了大学多出成果,今日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普遍实行对教师的量化考核,要求每年产出多少经费、论文、专利,将这些直接与待遇挂钩,与来年招收研究生挂钩,还与“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挂钩。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