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哀悼日 那些不能忘却的声音
www.fjnet.cn?2010-08-16 07:21? 华商报?来源:华商报    我来说两句

1999年5月12日,共和国以下半旗哀悼的方式,向遭北约轰炸而遇难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3名同胞志哀。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平民降半旗表达哀悼。尽管三位同胞的身份、境遇异于更普通的平民,但相较以往国旗“为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而降”,依然闪现出进步的光芒。

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前,“国旗为谁而降”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清晰,其中尤以2006年学者胡星斗的上书为众人所熟知,那篇《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下半旗哀悼重大事件中的遇难同胞》文章,被网民广为传播,引起网络热议。

时代的进步在潜移默化中启蒙着文明的因子,民众与公权的良性互动构成这个时代美妙的一幕,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河,那些声音终将听到的不是寂寞的回声,而是有力的回应。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即5月15日,《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表《建议为“512”遇难同胞哀悼》的评论;第五天,《中国青年报》发表《建议为地震遇难者设立哀悼日》的评论;同日,广东的《南方都市报》发表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文章———《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第六天,上海的《东方早报》发表《希望葛剑雄教授的建议不会石沉大海》的评论……而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自发哀悼、降“半旗”行为比比皆是,网民呼吁“国旗为平民而降”的呼声不绝于耳。很快,国务院宣布5月19日-21日为国家哀悼日,全国降半旗向遇难同胞志哀。你无法据此认定一定是那些声音促成了“国旗为平民而降”,或许“国旗为平民而降”早已酝酿,那些有历史分量的声音的此起彼伏,恰恰最终催熟了“划时代进步”水到渠成的时机。

及至今年玉树地震、舟曲之殇,“降半旗志哀”、“举国哀悼”的声音从昔日的“独唱”化为“合唱”,网民不用讳言,媒体不必疾呼,而民众也无需担心“国旗为平民而降”的缺位。

从1998年“国旗为谁而降”那响亮而孤独的一吼,到今天“国旗为平民而降”的实现,10年、12年的时间,在历史与文明的长卷中,写下了一个民族的卑微和尊严并行的轨迹。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