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东南锐评 > 正文
自称"看透"的贪官常常让人"看不透"
www.fjnet.cn?2009-10-10 11:36? 金陵客?来源:检察日报    我来说两句

福建一教育局原局长:提拔无望看透官场成腐败借口

方小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教育局原局长,因犯受贿罪,2008年9月被延平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0万元。法院经审理查明,2002年至2007年,方小健在担任延平区教育局局长期间,在学校基建工作、人事任免、人员调动、学校招生、办学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80余次收受他人贿赂共计58.59万元;另收受贿赂9万元,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看透”这个词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读2009年9月29日《检察日报》,有一篇《一名腐败官员的“三个看透”》,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个贪官觉得自己“任职时间最长、资格最老”,而且“自认为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也确实取得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可职务却一直上不去”,于是就“看透”了。记者说,“‘看透官场’成为其违纪违法的借口;‘看透社会’使其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看透人生’使其决定开始放纵自己。”“看透”来“看透”去,结果,把自己“看透”进了牢房。

事实证明,自称“看透”的人,不仅没有真正“看透”,而且实际上完全不懂什么叫做“看透”。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靠自己不断修养,别人不能强加。自称“看透”,等于宣布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全成熟,自己能够面对各种风雨或者诱惑,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了。这样看来,真正“看透”,谈何容易。而真正“看透”的榜样,历朝历代也不罕见。孟子很想做官,周游列国,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才叫“看透”官场;谭嗣同向往变法,临危不惧,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倡也。有之,请从嗣同始。”那才叫“看透”社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才叫“看透”人生。这样一对照,贪官所谓“看透”,不过是失意的牢骚,对官场、对社会、对人生一点都没看懂,“看透”二字,真不知从何谈起。

自称“看透”的人,常常忘记“看透”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钱穆《论语新解》翻译成白话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自称“看透”了的人,却从来不会这样看自己。自己既然是天下第一朵牡丹花,天下人理所当然就得处处奉承自己。他“看透”的,就是别人如何比不上自己,社会如何对不起自己,总是越看越委屈。“看透”到后来,全世界都欠他一屁股账。在官场,只是“看透”飞黄腾达,却忘记“看透”服务人民;对社会,只是“看透”贪婪索取,却忘记“看透”尽心奉献;对人生,只是“看透”荣华富贵,却忘记“看透”如何做人;结果,从郁闷到不平,必然处处伸手,以求“弥补亏空”;结果,当然就只能“看透”成一名贪官,“看透”成一名人民的罪人。

自称“看透”的人,常常让人“看不透”。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看透”。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处江湖之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大钊面对绞架,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鲁迅遭遇围剿,坚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一切看得很透,却从不自诩“看透”。自称“看透”了的人,他们的言行从来不一致,而且不以为耻,因此,越是嘴巴说“看透”,行动上就可能越是让人“看不透”。越是嘴上说“看透”,生活中越是手伸得最多,伸得最长。他们的所谓“看透”,或者是给自己挂出的一幅招牌,或者不过是说给别人听的牢骚,一旦觉得有利可图,他其实从来不管什么“看透”不“看透”的;更有一种,却是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处处给他让路,让他志得意满,而不必管他“看透”不“看透”。说“看透”者,大抵如此。所以,对那些自称“看透”了的人,不妨多加观察,听其言而观其行。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