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街巷议 > 正文
杭州8?4交通肇事案何以成为重典
www.fjnet.cn?2009-08-10 11:27? 肖畅?来源:长江商报    我来说两句

8月8日下午,杭州公安部门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杭州“8?4”交通肇事案有关细节,并表示公安机关继续全面收集证据,待全案侦查终结后依法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但对于该案细节,网上出现了不少质疑之声。这些声音凝聚了民间的侦查智慧,呈现于媒体舆论中,颇具影响力。

有媒体对这些质疑之声做了归纳,大致提炼出了三点疑问:其一,“两者相隔2米撞上?”其二:保时捷撞人没滑行?其三:为何视频少了关键的29秒?这些疑点值得人们思考,尤其是当地公安机关的思考。虽不能说这些疑点的提出对公安机关的通报构成彻底颠覆,但必定是其无法回避的,甚至是要给予回应的。

当然,我们也无法对这些质疑之声给予判断,这种判断是需要交给司法工作来完成的,是需要法律专业背景与司法权威作为保证的。但是,在法律之外,这里面仍有话可说。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侦查与审理,本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然而,现在民间智慧也自觉参与其中,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影响力,甚至能对专业的侦查、司法工作施压,这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一个案件的侦查与审理工作,由专业机关向民间拓展,媒体中的官方通报与民间质疑形成交锋,甚至在司法外围形成了另一个“庭辩”场所,那么,不承认此案是“重典”案件都难了。作为“重典”案件,自然体现了许多“不正常”的地方,而最关键的莫过于:侦查、司法工作社会化。因为总有一些案件不能自行被侦查、司法工作消化,公平、正义因而不能通过常规机制在公众心中得到自然印证,那么它们自然会从专业领域向民间拓展,自然需要通过更多的民间参与以获得舆论支持,并期待“重典治理”。

推动“8?4”交通肇事案成为“重典”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例如“胡斌案”对交通肇事案件舆论效应的激活,例如很多交通肇事案件背后还隐藏着社会敏感议题,例如类似案件中公安机关所表现的执法公信力明显不够……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足够民间智慧、声音乃至情绪的发挥,共同将案件推向“重典”。有人说此案是被放大了,但此案无可避免地要被放大,这既是因为“胡斌案”的社会关注未曾完结,需要找到延续点,更是因为前后一系列交通肇事案远未得到司法上的统一解释。正因如此,民间智慧的活跃,民间声音的表达,民间情绪的渗透,都无可避免地要将此案变成新的“重典”。

需要保持警醒的是,无论网友提出多少质疑,无论质疑声音的专业性有多么高,它们都不可能取代司法的判断。但是,它们的出现,毕竟代表了民间的力量,代表了民间的关注热情,这是无法回避的。虽然“重典”案件体现了许多“不正常”,但也提供了转变的契机,是公安机关加强执法公信力的一个契机,是检察、司法机关加强司法公信力的契机,甚至是完善交通管理机制的一个契机。“重典”案件并非要“重典治理”才能完结,它需要诉诸常规机制的改善,否则只会让“重典”案件的社会性关注一直延续,最终连舆论关注都不了了之。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