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科学精神,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www.fjnet.cn?2009-04-30 08:29?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科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与科技进步的快慢和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密不可分,但科学精神能否蔚然成风,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文化环境和制度建设。

  当“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还有生存的空间,压抑个性、扼杀创造依然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当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经世致用”取代“求真”成为科学和教育的现实目标,学问被用作换取政治权利或世俗地位筹码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还没有融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还未形成社会风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还未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当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民主氛围还未彰显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

  只有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成为一种民族习惯的时候,科学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望之蔚然而深秀”

  科学精神成为一面旗帜,肇始于“五四运动”。而让科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一棵参天大树,还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精心培育。

  今天,文化作为软实力,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选择。

  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艰巨任务,更是长期任务。说艰巨,是因为惯性的力量不可能轻易消弭于无形。说长期,是因为庞大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应当站在文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各国文化的先进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只有让科学技术得到大力发展,才能为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只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自觉运用科学方法,用科学战胜愚昧迷信,才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真正促进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大力弘扬。

  弘扬科学精神,同时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着力培育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形影相随。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人为本、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是民主意识深入人心的科学精神。只有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进一步推动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

  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各级领导干部须率先垂范。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背对荣誉,面对科学”,是否真正成为了严谨治学的力行者,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各级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不断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追求科学、民主的崎岖之路,筚路蓝缕,走上了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过90年的历史变迁,虽然时代变了、具体任务变了,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依靠科学的力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没有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科学精神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上的集中体现。

  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一句口号;当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成为一种民族习惯,科学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才会“望之蔚然而深秀”。

  我们相信,在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的中华大地上,科学精神一定能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