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立足国情农情,建设科技装备强的农业强国。文件专章单列“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从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对农业科技工作进行部署。作为一名从事科技工作的委员,要深刻体会其中要义,抓好工作落实。
一、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根本性、决定性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增大,截止2022年底,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
科技为粮食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食居八政之先”,202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喜获“十九连丰”,这已是粮食产量连续第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各种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14亿多中国人手中的“饭碗”端的更稳更牢。科技逐步改变了几千年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状态,极大的减轻了农业的劳动强度,手机成为新农具,北斗导航系统指挥机械进行精准耕种,无人机做植保,设施化、机械化、网络化的智慧农业加速演进。科技为农业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农业生态环境检测修复,外来物种入侵防范等无一不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来保障。
二、用科技激发农业现代化的创新活力。
一要聚焦“六个一”工程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行业技术合作。科技部门要着眼于全市在实施的“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棵菜、一只虾、一枝花”六大产业链,采取揭榜挂帅等形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推动产业链内部科技协作和技术集成,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二要加强科技项目建设。要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项目。三要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抓手,补齐我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孵化器等平台不足的短板弱项。四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以农业发展现实需求为引领,统筹科技创新的供给端和需求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进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农民家。”
三、培育构建多层次协同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体系。
习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必须培育构建多层次协同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体系。一要充分发挥院士团队作用。我市目前农业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共20家,入驻院士专家及团队成员300余人,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科技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二要深入实施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是指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市目前共有科技特派员519名。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44名,市级特派员125名,县级特派员350名。这是一支直接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要科技力量,要为他们提供好条件,让他们在推动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聪明才智。三要重视基层农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通过过实施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培育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等方式,充分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加强课程体系和培训师资库建设,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四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兴力量和生力军,近年来,荆门市坚持“锁定对象、精准培训、跟踪服务、配套扶持”工作思路,培育了一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示范带动能力。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强农是探索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乘上时代发展的“东风”,开拓因地制宜的“新路子”,以科技为农业赋能,以创新促转型升级,让农业现代化步上快车道,让乡村的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