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诚信背后的文化缺失
www.fjsen.com?2011-09-26 16:01? 范玉刚?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近来,一些领域和部门的诚信及操守受到质疑。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社会诚信面临危机的热议。联想到近期食品业发生的“地沟油”等恶性事件,这些不仅关乎商业信誉,同样关乎社会诚信。

公众对社会诚信的质疑远超出某些事件本身,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能在制度透明、规则明晰的环境里轻松而正常地生活。如果在最具有公信力和公众期待的领域,人们都可能失去信任,如何还能让公众对社会生活未来有信心?

社会诚信面临危机,“伤”的是社会的正常秩序,“伤”的是每一位公民自身的权益。社会诚信危机会扰乱正当的社会价值,造成社会普遍的冷漠。诚信体系的建构和维护关乎社会秩序,更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一些地方,社会诚信危机效应的放大,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扭曲的折射,是社会缺乏对应当的价值的自觉和弘扬,更是缺乏对至善的祈向。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风尚和诚信意识本应日益增强,决不能落到每个人把所有人当成不可信任的他者之地步,与他人打交道,成了一件让人普遍焦虑、恐惧的事,这是应当引起各界关注和警惕的。

当前,应对社会面临诚信危机,如何重拾信心、重树诚信形象至关重要。

首先,“先立乎其大者”在于针对社会症结培育有诚信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土壤,进行社会契约的制度性建设。文化诚信意识重在自觉,文化是制度之母、体制之根、民族之魂。文化价值立,则秩序井然。有了对文化价值的祈向,人就有了精气神,社会就有了进步的巨大动力。固然诚信危机的克服重在制度建设,但更根本的是文化意识的培育和价值的引导。

其次,加强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进一步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政府机构要力戒一个腔调不着边际的“整改”,官腔官调,哪见真诚?不透明怎么取信于民?企业和单位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明确和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制度的完善与诚信意识的匹配,才能使诚信见诸实践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而不至于使诚信陷入被践踏的境地。

文化意识缺失,制度就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也难以执行。制度不是万能的,无法救赎失信的人心。直面危机,救赎人心和社会责任心至关重要。没有文化意识支撑的社会契约就是一具毫无血肉的骨骼,它怎么会有生命力?谁也不愿意生活在没有契约和不相信契约的社会。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