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13世纪:有这样一场宗教辩论
www.fjsen.com?2011-09-16 15:46? 夏继果?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威廉横渡黑海时搭乘的船只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

2001年“9·11事件”爆发,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说一度惹人注目。果真如此吗?本文作者以13世纪发生的一场宗教辩论为例,认为历史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差异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小,文化传统、沟通条件、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两者之间或冲突或和平共存甚至合作的局面。

1254年,受法王路易九世派遣,方济各会修士卢伯鲁克的威廉到达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企图劝说蒙哥汗皈依基督教。1255年,威廉用拉丁文写成了给路易九世的出使报告,即《东方行记》,详细描述了他的行程以及蒙古人的生活和习俗,记述了蒙古帝国内的各种宗教派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报告记载了他亲身参与的东西方宗教间的一场辩论。

这场辩论由蒙哥汗发起,在蒙古朝廷进行,旨在通过辩论来明确哪种信仰是正确的。参加辩论的人分成四派,威廉代表拉丁基督徒(或者说天主教徒),面对着来自亚洲的三个宗教代表:聂斯脱利派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在辩论的准备阶段,威廉与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协商如何最好地为基督教辩护。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希望首先向穆斯林发难,但威廉说服他们,最好首先攻击佛教徒,因为在只有一个上帝的问题上,穆斯林将站在基督徒一边,是潜在的同盟者。

辩论于1254年5月30日进行。蒙哥汗规定辩论中禁止互相侮辱、禁止阻碍进程,如有违反将被处以死刑。辩论伊始,佛教徒建议首先讨论创世和人死后灵魂的归宿问题,但威廉回答说:“朋友,这不是一个好的开头。所有一切都来自上帝,上帝是万物的源泉,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谈论上帝,正是在这一问题上你们与我们存在分歧。”蒙哥汗委任的主持人赞同威廉的观点。这样,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对于上帝的不同认识。威廉断言只有一个上帝,并问佛教徒对此有何高见,佛教徒回答说有很多神。威廉问这些神中有没有一个是万能的,佛教徒沉默许久,直到文书命令他抓紧时间,才最终说没有神是万能的。“这时,所有萨拉森人(穆斯林)突然大笑起来。”这样,在一神信仰问题上,拉丁基督徒、聂斯脱利派基督徒、穆斯林形成了统一战线,而他们的对手是佛教徒。

随着辩论的进行,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变得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要与穆斯林交锋。威廉只好坐下来让他们说话。但穆斯林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我们同意你们的信仰是正确的,福音书的一切也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不想就任何问题与你们辩论。”辩论至此结束。之后,基督徒和穆斯林开怀畅饮。

威廉对这次辩论的记述是否做到了不偏不倚,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当时的欧亚历史发展情况来判断,其基本轮廓是可以相信的。不仅如此,透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拉丁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到13世纪,拉丁基督教徒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对伊斯兰教也有了一些正确的认识。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穆斯林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许多此前为基督徒所居住的土地落入穆斯林之手。这些土地上的基督徒如何看待他们的新主人穆斯林及其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呢?最初几代基督徒在面对穆斯林入侵的时候,把穆斯林看做可怕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但并不知道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感兴趣。这主要是由于穆斯林对基督徒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基督徒不仅保留了土地和财产,而且还保留着相当的宗教自由。然而,在征服后的一个世纪里,阿拉伯语日益成为被征服地区的主导语言,大多数基督徒被阿拉伯文化所吸引,并且相当数量的基督徒改奉伊斯兰教。此时,伊斯兰才变成一种宗教威胁。基督教社区的领袖想办法解释、阻止这一趋势。他们从《圣经》和教父作品中寻找依据,撰写出反伊斯兰教的作品。通过这些手段,基督徒获得了一种宗教上的“优越感”,正所谓诋毁一种文化可以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群体认同。进入11世纪,随着“拉丁基督教世界”意识的增强,在罗马教皇的宣传和鼓噪下,这种妖魔化的伊斯兰形象进入欧洲的集体意识,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种氛围中,亲身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编年史家皮特鲁斯·图德波杜斯等人仍然把阿拉伯人描述为盛行多神的偶像崇拜的异教徒。不仅如此,这种形象还走进了《罗兰之歌》等大众文学作品。

然而,随着十字军东征的进行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增多,基督徒对穆斯林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特别是由于13世纪蒙古人在历史舞台上日益活跃,基督徒眼中的伊斯兰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英国历史学家比德开始到12世纪初,拉丁欧洲没有任何重要的思想家曾经关注过伊斯兰世界以外的地方。由于这种狭隘性,在他们看来,他们与穆斯林是水火不相容的,是你死我活的。到13世纪中叶,欧洲人日益认识到,在基督教和伊斯兰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那里的人们的信仰与文化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在这种接触和比较中,欧洲人越来越感受到与穆斯林的共同之处——如共同的一神信仰,甚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成为同盟者,前述威廉的记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的确如此。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势不两立,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今天的西方,人们通常把他们连同犹太教统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因为他们都承认亚伯拉罕为始祖。伊斯兰教作为一个后起的宗教,相信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所有先知,把《古兰经》的教导看作是对先前的一神教教导的一种再肯定、一种去伪存真的更新。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伊斯兰教不承认基督教所谓的“神”的“三位一体性”,而基督教则否认穆罕默德为先知。

如前所述,到13世纪,部分基督徒纠正了对伊斯兰教的错误认识,找到了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但与此同时,新的差异性也被制造出来。威廉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信息。威廉本人作为经过逻辑和神学训练的方济各会修士,具有极强的逻辑论证和口头辩论能力。穆斯林相信福音书和基督信仰的真理,耐心地听聂斯脱利派基督徒讲述基督教历史,如果穆斯林确信自己的宗教的唯一正确性并与基督徒辩论,威廉已准备好了如何回应。而事实是穆斯林没有进行任何反驳,同时也拒绝皈依基督教,这令威廉非常沮丧。另外,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只会念《圣经》,没有任何论辩能力。这些记载反映出威廉的一种新思维模式,即,东方他者——不仅包括穆斯林也包括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和佛教徒——对西方基督徒的理性思维不感兴趣、无动于衷。13世纪西欧的许多思想家的观点与威廉相类似。他们把包括穆斯林在内的东方人描绘为冷漠的、不适合理性论争的人群。由于这种非理性,对待他们就应该使用强权和暴力,强迫他们接受基督教,安静地聆听布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原本的差异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小;人是社会的动物,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自身文化传统的局限,基督教的文化传统束缚着人们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另外,由于语言、交通等沟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现实环境和现实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拉丁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对伊斯兰的误读甚至故意歪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条件会发生改变,对伊斯兰的认识也会随之有所调整,有些错误认识得到纠正,但新的误解和异质化也会频繁出现。鉴于此,我们不能僵化地、一成不变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应当具体考察两种文明本身的内在差异以及两种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碰撞与交流中出现的新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