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看好全民财富须创新审计体制
www.fjsen.com?2011-07-25 17:33? 沈峰?来源:《学习时报》    我来说两句

前不久,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今年的审计工作情况。今年审计报告的特色是以制度分析替代点名曝光,不仅第一次公布了我国各省市县地方政府性债务 10.7万亿元的底数,而且报告的很多内容直指改革深水区和敏感区等。

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公布总是引起全社会关注,是因为在公共财政还在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审计报告成为民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窗口,而审计署近年来马不停蹄地掀起审计风暴表明,审计机关正不断努力,看管好全民公共财富。

但不可否认,作为全民财富的“守门人”,审计机关发挥出的作用仍然是一种事后纠错的模式,特别是事后审计的打板子,并不能有效地避免还没有审计到的部门、单位对国家“钱袋子”的蚕食,而一旦审计出了问题,又只是用“亡羊补牢”的陈旧观念,来阻止财政预算资金的挪用、截流等违法违规。如此来看,“守门人”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尽管今年的审计报告发布有所创新,以制度分析替代点名曝光,但报告的发布形式与有效杜绝违规部门单位的出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近年来,不少部委的屡审屡犯就是佐证。因此,公众所关注的不光是审计出的违规资金都出现在那些部门、领域、行业,同时更关注是哪些国家部委、政府部门在连年违法违规。但遗憾的是,审计署已经连续多年不再具体点名罗列各部委的违规问题,这显然与保障公众对审计对象违规情况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相背离。

诚然,当下对被审计部门、单位“秋后算账”,都跟进了问责机制。但现实的问题是,“审计风暴”中的屡审屡犯,根源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足以约束公共财政运行的预算和监管制度,特别是目前一些案件性质与问责力度存在严重失衡,许多责任人在某些人或某些部门“呵护”下,逃脱了法律的追究,甚至不伤皮毛。试想,法律制度的严厉性被人为的减弱,必然为下一次违规埋下隐患。同样,如果我们的审计方式还停留在事后纠错的老套观念,那么,这种管理机制还会让我们交更多本不该交的学费。

因此,要真正看护好全民财富,光有“守门人”模式还不够。在“审计风暴”的行政效力之外,我们必须等待法律问责风暴的到来。问责风暴的威慑力,体现在对于当事人责任的追查到底,和不放过任何一个责任人。但目前现行审计的体制却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审计机关只拥有审计权,但没有监督司法机关处理相关责任人是否适当的权力。

因此,必须创新审计体制,如全国人大可批准审计机关可以像公安机关一样设立起诉科,独立行使司法权力,对达到立案标准的直接起诉到检察院,进入司法程序,保障案件性质与法律力度不失衡。只有让审计机关不仅是看管全民财富“守门人”,而且也可以启动司法程序追责,才会有利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同时,体现法律惩处的震慑才能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