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我国的启示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对基础工业依赖性强,应选择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放式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着力满足国家经济安全要求。应积极承接研发、信息和物流环节,承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寻求国际并购重组、全球配置资源;积极建立产业转移安全监测、预警和对策机制。
启示一:服务于大国经济安全
从主要统计指标观察,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这意味着中国需要选择以强国为支点、富民环保为高点的倒三角战略。国家发展战略之基础是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之基础无疑是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其中尤以贸易安全、产业安全和能源安全最为重要,均直接关系国际产业转移。因此,大国经济安全与国际产业转移息息相关,国际产业转移必须服务于大国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把双刃剑。如前所述,按照经济安全标准,目前钢铁和汽车工业居于不宜转移与可以转移之间,航空产业则为不能转移与不宜转移之间。从实践层面看,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钢铁和汽车产业的趋势不可避免,而航空产业的转移则大多限制在一国之内。当然,为防止产业空洞化之不利影响,发达国家也在寻求对衰退产业之保护,这与国际产业转移看似矛盾,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将形成国家之间产业结构互补,理顺资源全球配置秩序,对大国经济安全实则有益。从一国层面来看,实行开放式保护、摒弃封闭式保护是促进国际产业转移服务于经济安全的重要思路。
启示二:校正市场和政府的双偏倾向
科技创新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新世纪以来,全球已进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高峰,以新兴工业化国家承接后工业化国家衰退产业为基本特征。本轮转移中中国并非通过技术革新获得优势,属低水平承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产业依旧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
市场因素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辅助动力,国家对重点产业进行规制,主要基于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政策初衷是维护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依照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支持兼并重组、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走开放式保护道路,是规制的可取方向。
就我国而言,目前存在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的双偏倾向,协同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点必须严格关注并尽快扭转。
启示三:充分协同经济计划的长期效应和经济政策的短期效应
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对国际产业转移之作用路径不尽相同,然其终极目标均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前者是对产业发展的长期的、全面的部署,后者则是短期的、针对性的调控。
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制,欧美重点利用经济政策,日本则倾向采纳经济计划。从实施情况看,两类规制各有优劣。经济计划的优势是全面且连续性强,缺点是缺乏相机抉择之手段;而经济政策恰恰相反。充分协同经济计划之长期效应和经济政策之短期效应是未来我国国际产业转移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经济计划仍存在目标理想化、政策措施泛化、地方政府行为异化等不足。经济政策亦暴露财政政策取向多变、贸易政策受制于人、投资政策执行不力、科技节能资助不足等弊端。总之,未来中国经济计划须制定更为科学的目标、更具操作性的措施和更加严格的考核机制;政策重点应是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2010-09-07徐崇温:国外近期澳门黄金城:“中国模式”的研究动向
- 2010-09-07认识经济特区与“新特区”
- 2010-09-07福建人民对抗战胜利的重大贡献
- 2010-09-07科研经费分配应远离权力和人情
- 2010-09-07吴学安:“工资倍增”惠民之路该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