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际经验表明劳动力市场与养老保障制度并非简单的单向或双向作用。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危机的根源便在于劳动力市场的困境。文章认为,不仅需要关注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趋势在构建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的作用,也需要关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影响,以避免出现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双重危机。
关键词: 养老保障;改革;劳动力市场;中国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导致现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困难重重,无法满足国民的社会养老需求,改革势在必行。学术界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模式,改革进程及路径等问题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实际上,中国养老保障问题与发达国家创建养老保障制度时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方面,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达国家类似,中国面临着日益旺盛的社会养老需求,庞大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住房保障需求等;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障制度构建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比如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低、养老保险金的运营与监管问题等。本文从人口与劳动力市场变革的视角,着重探讨国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运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建议。
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转变的产物
从历史进程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转变导致的民众养老、退休需求社会化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先后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现代养老保障体系。虽然各国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民族特性、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特征,但大多创立和发展了现代养老保障制度。
(一)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了就业模式的转变
在西方传统社会,一般存在三种养老保障方式。其中,在农村,家庭既是实物的生产者,又是实物的消费者,农民通过土地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在城市,城镇人口通过行会或基尔特兄弟会来获得保障,而贫困人口、流浪者等弱势群体则通过教堂来获得救济。17世纪以来,工业化已经导致就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农村和农业就业为主的传统就业模式逐渐被以城市和非农就业为主的新就业模式取代,与此同时,人口大量从农村涌向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就业模式的转变和城市化导致传统养老保障方式的不适。随着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部门,农民丧失了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成为了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家庭。逐步开展的机器大生产又导致家庭手工作坊逐渐衰退,家庭的实物生产功能逐渐丧失,其保障能力下降;在加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城市行会和基尔特也逐渐消亡,从而使得传统保障方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养老需求。
(二)工业化、城镇化改变了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周期
传统社会以自我雇佣和家庭就业为主,工业社会则以雇佣工人为主。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的职业生涯较长,相对于流水线上的简单重复作业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习惯耕作和经营,而且如果他们愿意,可以一直工作到自己感到无力工作时为止,其工作的生命周期相对漫长而自由,自我保障能力也更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需求相对较弱。但是在工业社会中,工业部门的雇佣工人则不仅必须学会一些新技术和新技能,还必须适应新节奏和工作时间安排。比较而言,青壮年容易适应这种新的工作方式,老年人则存在较大困难。达到一定年龄(法定退休年龄、生理和心理退休年龄)后,老工人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雇主会雇佣更富生产率的青壮年劳动力来代替老工人。当老年工人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后,很难找到新工作,工人的职业生命周期因此相对短暂而固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工商业就业者在退出劳动力市场时,其工作积蓄根本无法满足老年生活需求,从而迫切要求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保障他们在老年阶段拥有相对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三)工业化、城镇化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工业化既依赖于科学技术,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它们又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因果。19世纪以来,欧洲工业化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比例也逐渐上升。在1850年,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在3-6%之间,到1900年左右,法国、瑞典和丹麦率先进入老龄社会,而到了20世纪上半叶,多数发达国家都进入了老龄社会。在预期寿命较低的年代里,大多数人将工作到五、六十岁,和儿女度过一段短暂的退休生涯之后便会去世。但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大量老人在退休之后还有较长的生命,仅靠子女和《济贫法》规定的救济资源,远远无法满足这些人体面而有尊严的老年生活需求。社会养老需求逐渐强烈,社会养老保障也应运而生。
(四)对老年人提供退休和养老保障符合工业化国家各方的利益要求
工人不是机器,其劳动生产率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长期超负荷的、高强度劳动导致工厂工人精神与肉体的折磨,进一步导致工伤事故、职业病或者其他问题,使得(中)老年工人的生产率被严重削弱,无法满足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强烈需求。如果可以建立一种社会制度,有序、安全地组织老年工人(病残者)退休,便能够为劳动力的更新换代提供便利,从而使雇主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雇主们担心因解雇老年工人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工人革命或者社会动荡),政府为了尽量防止老年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党统治,有效降低工人罢工的可能性也愿意建立这种新的保障制度。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都符合整个社会的要求,可以说,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工业化国家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博弈后形成的多赢均衡。
- 2010-05-06澳门黄金城:2010年度福建省研究中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10-05-05法制化,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2010-05-05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使命
- 2010-05-05胡锦涛给农大师生回信引起强烈反响
- 2010-05-05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时间表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