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干部”可以复出,但是必须有严格的复出程序,不能简单行事。“问责干部”复出要有原则、有表彰,有持续,绝不能不声不响、暗箱操作,更不提倡闪电式复出
评述由头: 我国官员问责制自2003年“非典”时期浮出水面后,一直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不断增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官员问责制实施至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问责官员”的复出作为这一制度最具争议的部分,在近两年已经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悄然”或“闪电”复出,令民众意见不一。官员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的官员重新任职无可厚非,但是,面对百姓的关注,让有能力的“问题官员”复出,更应该注重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去年12月,广州“公费出游”干部罗国华免职两个月后闪电式履任新职。类似事件近一个时期以来频频出现、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职务升迁者,引发广大网民的热议,业内专家们也及时给出了回应。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表示,罗国华被免职两月后迅速复出一事是极不严肃的。北京大学李成言教授认为:“我国对官员问责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极大。对官员缺乏刚性问责的严重后果是,不但对官员无法形成威慑力,而且还容易放纵官员滥权的侥幸心理,造成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极大破坏。”网民们对此给出了不同的意见。部分网民认为,“问责干部”神秘复出是“官官相护”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在作祟;也有网民认为,可以理解“问责干部”的复出,只要符合规定、表现良好,民众可以接受,但复出的方式需要探讨,“高调问责、悄悄复出”是对舆论的极大伤害。
网民热议“问责干部”复出是件好事
“问责干部”复出引来民众热切关注是件好事,一方面表明我国民众政治敏感性在增强,民众对政府职能、干部作风等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提升。另一方面表明民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参与意识在不断强化。同时,也不难看出,舆论的角度各有侧重,民众的呼声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对“问责干部”复出有不同的看法,尚且存在着分歧,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眼下的任务是,如何针对问题找到破解之策。
- 2010-03-17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角色定位
- 2010-03-17“零容忍”视角下的反腐倡廉建设
- 2010-03-17 澳门黄金城:出席纪念段君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 2010-03-17胡锦涛指示要求大力弘扬沈战东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 2010-03-17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