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3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学在研究风格上具有实证研究的特点。中国社会学恢复发展的30多年,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踏步前进的30多年。体制变迁所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急需社会科学研究者给予关注并提出解决办法。因此,30多年来,中国社会学学者在深入研究社会学理论的同时,也参与了众多社会问题的研究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这方面的研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成果丰富。
小城镇问题研究。该研究认为,小城镇是中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和形式。中国人口众多,完全靠大城市吸纳人口以实现城市化难度太大,而小城镇可以作为中国城市化中的人口“蓄水池”、“节流闸”,可以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涌入大城市。小城镇的发展还可以将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使农村生活逐步现代化。小城镇也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起着引导、促进和疏通作用。小城镇研究对于中国政府的城镇化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指标研究。作为社会测量、社会预测的手段,社会指标及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反映社会现象、监测社会过程,预测和计划社会发展,衡量、比较或评价社会状况。中国对社会指标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开创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社会指标的定义、特点、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社会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方案以及数据的获得途径,并对中国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基本设想。近年来,一批研究人员在综合社会指标体系、专门性指标体系、社会形势预测和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应用性研究,其成果已被相关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采纳。
贫富差距研究。贫富差距是一种客观事实,它对社会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学学者的研究表明,贫富差距问题在不同的分析维度上,可以转换为地区差距问题或者贫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研究者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要求。研究者不仅需要关注中国西部集中连片的农村贫困地区,还必须应对城市失业人口的贫困问题、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以及贫民窟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
单位制与国企改革研究。中国社会学学者较早提出了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组织体系是一种特殊的单位制。因此,中国国企改革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如何改造传统的单位制。在这方面,中国社会学学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从宏观方面的企业与政府关系、企业与社区关系、企业与市场关系,到微观方面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职工素质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等,社会学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
流动人口研究。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流动人口问题主要针对农村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至沿海地区的流动。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这部分人口的流动和就业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规模宏大的“民工潮”。社会学学者发现,农民工的外出或迁移是具有明确动因和目标的。这些“非单位人”在城市中的劳动和居住,不仅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自身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从相对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工潮”冲击的是城乡间的“壁垒”,探索的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的一条可能之路。
家庭、婚姻、妇女问题研究。家庭、婚姻及妇女问题是中国社会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领域,该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离婚、婚外恋、独身、老年婚姻等问题上,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婚姻与性、家庭暴力、家庭文化和家庭史等方面。社会学学者还对妇女地位的历史与现状、妇女人口素质、社会结构变迁与妇女职业发展、女性价值的自我认同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 2010-02-25 澳门黄金城:会见韩国三星电子集团代表团
- 2010-02-25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京举行
- 2010-02-25周恩来是怎样进行执政考试的呢?
- 2010-02-25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
- 2010-02-25污染源普查呼唤发展方式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