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学习文库 > 正文
《讲坛随笔》余墨
www.fjsen.com?2010-01-28 08:44? 蔡多文?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回想四十多年的从军岁月,自己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做思想政治工作上,其中既有不少辛酸苦累,又有许多甘甜乐趣,不免百感交集,之所以想写这样一本书,是自己多年从事政治工作,想把一些探索和研究记下来,希望能给人以启示;给我们的政治教育工作一些启发,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更符合今天时代的要求,更贴近老百姓。

这些年来,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政治教育内容,代表的应该是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因为它是为世界上最大多数的人民利益服务的,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然而,在日常教育中,我们也发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一些政治教育课,其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甚至有时群众还有某种逆反心理,每逢教育课总会有人当作负担。为什么这些先进的理论文化在教育实施中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作为一名常年做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我思来想去,试图寻找症结所在,同时在思考中也开始了我的调查研究。

广泛的基层调查证明,我们的政治教育有时效果不佳,不能怪群众觉悟不高,更不能说群众对政治课的排斥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比如,我们有些领导总喜欢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照本宣科,喜欢对上级文件不动脑筋的照转照抄,喜欢那些抽象的八股文风,喜欢用那些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空洞的说教向被教育者施教,而丝毫不考虑群众的接受心理。这就难免使群众产生厌烦心理。因为你讲的内容,你的方法都离老百姓生活的实际太远。我想,要使我们的教育确保实效,政治教育课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正当我对这个问题苦思冥想的时候,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掀起了从未有过的思想波澜,给我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样是写文章,同样是讲课,他们为什么能把普通的课题讲得风生水起,引发社会上的巨大关注呢?我认为,关键是他们研究和把握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我想,如果仅仅从学术角度考虑,这两位大教授们所讲述的内容在理论上或许不是在作更深的学术探讨,但他们成功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用一种非常科学而巧妙的办法,以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传统国学请进了千家万户,把历来属于专家教授的学术专利从学术殿堂请下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不论是对《论语》为代表的儒学还是对《三国》为代表的历史知识,因为由两位教授的推动,都收到了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及效果。由他们的讲课笔记编写出版的著作动辄印十万、百万册便是明证,这同时又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道奇观。应该说,提升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于丹、易中天们功莫大焉。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