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党员”的“梳出”和“归位”,可谓基层党建的“阶段大捷”。然而,“隐性党员”从何而来,因何而生,为什么没有党组织承接?沿着这一思路,市委着眼于基层党建“科学发展,探索规律,整体推进”的这一总体要求,把“隐性党员”问题“放大”并置于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组织力量深入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农村、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思考和调研,探求党员与党组织,党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等基层组织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对新兴市场经济组织的形成过程以及历史定位,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逐步形成共识:“隐性党员”有在国企改革中产生的,这是经济制度改革造成的;也有从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转换与还原过程中分流出来的,这是社会结构调整造成的;还有在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过程中出现的,这是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造成的。“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造成了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与此相对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与其所依附的其他经济社会组织长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有的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体系出现严重分化,改变了基层党组织所依附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基础,造成了基层党组织架构没有及时与新兴市场经济组织架构相匹配,基层党组织与应由其领导的其他基层组织相“脱节”。“分离”与“脱节”产生于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进程中,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的两个基本问题。
两个基本问题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重大,为全党全社会所重视和关注更是空前。
从“架构组织体系”到确立目标模式
如果单从“找党员”和“建组织”看,两个基本问题属于党的自身建设问题。然而,从党的基层组织与其他基层组织的关系作用和党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看,两个基本问题又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由于它因市场经济组织不断衍生、演化而生,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满足于阶段性的“工作成效”,也不能就事论事追求工作政绩的立竿见影。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站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两个高度”,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科学论证,寻找规律,系统解决,通过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基层党组织架构和工作新秩序,推动基层党的建设全面、协调、有序地发展。
- 2010-01-07 澳门黄金城:出席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
- 2010-01-04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 2010-01-04“四个坚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
- 2009-12-31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 2009-12-31新时期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