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座掩映在松柏丛中的寺庙,又是妻子陪伴着丈夫在尼姑的木鱼声和钟鼓声中,度过了20多个日日夜夜。对于政治失意、心绪不佳且疾病缠身的毛泽东来说,妻子的悉心照料和感情慰藉,成了他忘却不快、静神养息的最大因素。受到妻子的情绪感染,毛泽东的心境渐宽,变得晴朗起来。
贺子珍陪伴着丈夫在晨钟暮鼓中调养身心,读书休息,时间最长的是在瑞金的云石山。1934年7月下旬至9月初,在山上这座树木苍翠、怪石嶙峋的古寺中,夫妻俩在乐能法师的晨钟暮鼓中,度过了50多个日日夜夜。大权旁落的毛泽东于这幽雅安静的环境里,读书养息,有时到山下走访群众,最主要的陪伴者是贺子珍。不过,在云石山古寺给毛泽东带来愉悦的,不仅有贤妻的温柔之情,还有已经3岁能够牙牙学语的儿子毛毛,这给夫妻俩平添了不少的天伦之乐。
骨肉分离西征去
孩子是父母的亲骨肉,也是维系夫妻感情的纽带。在贺子珍与毛泽东结缘后工作、生活于赣闽的7个年头里,他们共生育了4个儿女。
贺子珍的头胎生育是在1929年6月中旬,即红四军第三次打下龙岩城期间。那时,已经复位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非常忙碌,就把即将分娩的妻子托付给“闽西王”傅伯翠照顾。时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傅伯翠,将贺子珍作了妥善安排。月底,贺子珍产下一个女婴。
刚满20岁的贺子珍,原本一门心思只想革命,不想要孩子,而当孩子出生后,看着那稚嫩的小脸,不禁萌生出初为人母的怜爱。特别是婴儿饿了而大哭的时候,更像无形的绳子拴住她的心。她不由得将自己的脸贴在婴儿的脸上,口里“哦哦”作声,然后给孩子喂奶。
毛泽东也很喜欢这个女婴。他已有3个男孩,现在添了个女儿,自然高兴。可是与这种心情相矛盾的是,女孩到了20多天的时候,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令贺子珍在内的许多人都无法理喻的决定:将孩子送托给别人。他对惊讶不解的妻子语气坚决地讲到:“在敌人大举进攻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贺子珍尽管性格刚强,但还是硬着心肠点了头。
那天,贺子珍用裙巾把婴儿裹好,紧紧地抱在胸前,心情十分痛楚。当联系好的大嫂从她手中抱走孩子时,贺子珍将20块银洋交给对方。虽然心里极为难过,但她始终没有流泪,尽力露出笑容。送走孩子后,贺子珍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感觉心中空落落的,尽管是大热天身上也一阵冰凉。她清楚地知道为了苏维埃和丈夫毛泽东,自己只能这样做。她在心里反复地念叨毛泽东说过的话:“只要红军在,总会与孩子常见面的!”
- 2009-10-28伟人情感: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爱情传奇
- 2009-10-13毛主席和贺子珍至今未找到的孩子毛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