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开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既是全党全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部工作的中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以及它所要展开的全部内容。具体来说:
一是,针对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以及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但同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又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二是,针对我国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以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等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三是,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以及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等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胡锦涛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全面部署。
四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要实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要求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2009-11-13“科学发展观”的十大理论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