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文史纵览 > 正文
邓小平视察南方特区吃下“定心丸”
www.fjsen.com?2009-09-04 10:25?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渔民村:30年3大步 换了人间

  1984年1月25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河畔———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渔民村。他亲切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村民们的心田。

  由捕鱼度日的小渔村,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从经历农村城市化股份制改造,到今日成为深圳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样板,渔民村数度华丽转身,演绎着动人的“春天的故事”。

  80年代  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走进渔民村,首先吸引人的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达350米的文化艺术长廊上,20幅形态逼真的铜铸浮雕,分成“水草寮棚”、“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等多个主题,形象地再现了渔民村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一家一船,来到深圳河边附城公社定居后,依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决定将深圳列为四个新的经济特区之一。得天时地利的渔民村人首先行动了起来。

  渔民村利用特区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了来料加工厂。1979年时,就有酒楼、珠宝加工等好几家香港企业在渔民村落户,厂房租金都流入了村民口袋。渔民们又买了两条货船,开始跑运输,到中山、东莞贩运水泥、钢材到深圳卖。又搞起车队,参与陆上运输。短短一年里,全村33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村里盖起了别墅式小洋楼。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最富庶的村庄之一。

  90年代 率先成立村办股份制公司

  小平同志来到渔民村,充分肯定了村里共同富裕的步伐,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更坚定了改革之路。而这次视察也让渔民村扬名全国,许多人纷纷来参观取经,村民的劲头更足了。

  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应运而生。为什么叫“渔丰”?当时有村民提议———改革开放了,村民富裕丰收了,叫就“裕丰”吧。老村长邓志标发话了:不能丢掉渔民村,就叫“渔丰”吧!大伙拍手叫好,渔丰股份实业公司由此而来。这可是全国第一批村办的股份制公司。

  “城市化”、“村改居”后的原村民,每人都当上了股东,每年每人能分红1万多元。此外,出租房屋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邓小平来视察时,全村总资产约300多万元,到了1992年前后,全村资产达到800多万。

  新世纪 城中村改造成全市典范

  由于条件所限,规划不到位,加上出租房屋的利益诱惑,渔民村一度也像深圳其他城中村一样,加盖楼房、盲目开发,楼与楼之间只有90厘米。而这种“握手楼”隐患很多,与深圳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差距也很大。

  那些年里,不断有居民提出,希望尽快改变现状,重建渔民村。很快,罗湖区将渔民村改造列为城中村改造的重点。2001年8月,渔民村旧村改造开始,也拉开了全市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如今,一个现代、时尚、环境优美的渔民新村矗立在深圳河畔。新村由每户村民自筹资金约300万元投资兴建,是一个由11栋12层的小高层和1栋20层的高层公寓组成的建筑群体,采用高科技智能化小区管理,宽带接入,老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健身房、图书室、便民利民服务场所、地下停车场等一应俱全。由于建筑质量的提高,村民们的租房收入也大幅提高。渔民村的改建不仅改变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增加了收入,还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记者点题 新特区承载新使命

  一位学者说,我们不应当拔高伟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但应该认识到,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看,伟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邓小平,堪称伟人;而他自己唯一愿意接受的,是“总设计师”这个称呼。他画了一个“圈”,成就了一幅伟大的“历史作品”,甚至成为其推进改革开放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邓小平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比一般人思考得更多,看得更远,意志更坚定,更加坦率与务实。1978年访日时,他对日本媒体谈起中国的经济现状:“首先必须承认自己落后。本来很丑,就不应该表现得像美人一样。”

  1979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这块试验田的诞生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中,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场新旧机制交替的革命找到了最佳突破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三个经济特区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开拓创新,在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探路的同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延伸到内陆,国内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与发展新格局。原来经济特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已经变为了普惠政策;过去是“一马奔腾”,现在是“万马奔腾”。

  特区不特,路在何方?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这是当年特区初创时小平同志鼓励特区大胆创新的话,20多年过去了,依然至真至理,从历史深处吹响了催人奋进的号角!

  是的,新时期的特区、新时期的广东仍然大有可为!事实上,经济特区的改革关注点,已由初期的经济体制领域,逐渐步入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等领域,即所谓迈入“深水区”,如深圳率先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珠海的教育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先行地,广东仍在先行先试,并且日益发挥着特殊作用。


  深圳“试水”政治体制改革 还看今朝

  1979年党中央批准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广东有三个:深圳、珠海和汕头。30年来,广东三个经济特区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发扬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开拓创新,在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探路的同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30年过去,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经济特区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第一次”,如,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震动全国;如,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创办的银行、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又如,率先实行政企分开、率先启动国企改革、率先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槌……

  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之路,一条不断扩大利用海外资源、拓展海外市场之路。

  如今,特区当年享有各项优惠政策的优势已不明显,但特区人的创新之魂却从来没有丢过。以特区之为,立特区之位;谁也不能否认特区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摸索、试水,将引领中国改革之路!

  说到最近被谈论得最多的时政大事,不得不提到深圳今年8月1日正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在此之前,这座成立29年的“创新城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已先后进行过7次大机构改革。

  深圳的“改革路线图”已经确定,人们期待着,这个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的特区城市,将以民主法治建设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勇敢地实践改革的誓言,创造出新的“改革奇迹”,为其他地方的改革开放积累有益的经验,作出良好的示范。

   1984,多家中国名企诞生

  延伸阅读

  南方视察回京之后,邓小平更加坚定了办好经济特区的信心,并开始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想法。邓小平离开广东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这14个港口城市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大好形势下,一批日后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烙印的公司纷纷在这一年创立。

  5月,正在倒卖玉米的王石意识到“干大事的时候到了”,成立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这家企业便是万科的前身。

  在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这家电器厂后来更名为“海尔”。

  李经纬带着自己的新产品健力宝搭上了奥运的“班车”。当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已达到345万元。此后15年间,健力宝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这一年冬天,柳传志创办了联想。

(责编:陶武)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