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始终把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摆在突出位置。一是将其上升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不仅要求物质文明建设要搞好,而且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二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集中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三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认识。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价值引领层面。我们党所代表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先进的文化。作为先进文化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必须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四是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不断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之初,针对“文革”造成的道德滑坡现象,我们党强调要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逐步扭转社会风气,“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当时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文化领域形势更加复杂,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思想蜕化、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通过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提倡树立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观念等,以此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人们的新需求,通过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着力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形式手段。从干部群众的实际出发,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把远大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道德规范与具体的个人行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具体化、形象化、大众化,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紧紧抓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价值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讨论,如上世纪80年代澳门黄金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向钱看”还是“向前看”的讨论等,进一步澄清了人们的思想疑惑;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各种流行文化的积极因素,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不断丰富内容;遵循人类精神生产的规律,既注重对旧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又注重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新价值观;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优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人文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良好机遇与严峻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人们的思想实际,在系统总结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我们认清当前面临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近年来,中央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紧紧抓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就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建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组织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此外,中央还就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互联网管理等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蓬勃生机,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与日俱增。近年来,我们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宽裕、政治参与越来越充分、精神生活越来越充实。这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挑战也主要有两个方面:
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任务繁重。当前,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加深。同时,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国内社会意识日益多元多变,迫切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与此同时,社会思想领域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杂音噪音时有出现。所有这些,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出了巨大挑战。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推进这一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创新理念思路,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
注重内涵建设,形成思想共识。一种价值体系要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广泛接受和自觉遵循,必须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科学性和真理性。然而,现阶段我们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人民群众也还存在许多思想困惑。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既弘扬主流又包容差异,最大限度地团结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在更深层次上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突出重点群体,实施分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当前,应着力抓好党员领导干部、教师、青年学生、公众人物等社会群体。抓住这些重点群体,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同时应当注意,不同群体的特点不同、需求各异,教育引导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努力体现层次性:有的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教育;有的应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的应重点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的应重视基本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等等。
调动多种手段,营造舆论强势。应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媒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既发挥好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主力军作用,也发挥好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的优势;既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在娱乐、体育等其他方面的报道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特别应注重以新颖的视觉文化、听觉文化吸引人,通过提供既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抓好建章立制,强化激励约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应进一步完善各类奖惩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各类法律制度、政策规定之中,充分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让体现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反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受到惩罚;完善实践养成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日常行为细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规则,使人们的行为有所依从,培养良好的社会习俗,抵制和消除社会陋习;完善工作机制,引导各级各类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挥好政府机关、社区、家庭、单位、学校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执笔:孙学玉 王建润 尚庆飞)
(责编:陶武)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